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标准 > 铁路运输行业标准

TB/T 1407.2-2024 列车牵引计算 第2部分:动车组

  • [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 文件大小:4.33 MB
  • 标准类型:行业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安全检测:360:安全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详细总结:《TB/T 1407.2-2024 列车牵引计算第2部分:动车组》主要内容

《TB/T 1407.2-2024 列车牵引计算第2部分:动车组》是中国铁道行业的一项技术标准,旨在规范动力分散式动车组的牵引计算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标准轨距1435 mm铁路动车组,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框架,包括基本单位、阻力计算、牵引和制动工况、电能计算以及校核方法。以下是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结构分为多个逻辑部分,以确保清晰和丰富性。标准中包含三张图片(图1至图3),用于辅助理解平衡速度校核概念,我会在相关部分嵌入这些图片标签(位置紧邻原始描述)。


1. ​​引言和范围​

  • ​目的​​:该标准是TB/T 1407《列车牵引计算》系列的第2部分,旨在规定动车组牵引计算的基本原则、计算方法和公式,为铁路行业提供技术依据。它补充了第1部分(机车牵引式列车),专注于动车组特性。
  • ​适用范围​​:仅适用于标准轨距1435 mm铁路的动力分散式动车组。标准强调计算必须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并考虑了实际应用中的专利问题(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责任)。
  • ​起草单位​​: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车多家子公司(如长春轨道客车、青岛四方机车等)起草,主要起草人包括黄金、杨欣等专家。

2. ​​基本单位及要求​

  • ​符号与计量单位​​:标准详细定义了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见表1),确保计算统一性。例如:
    • 速度(v)单位为km/h,取至1位小数。
    • 牵引力(F)单位为kN,取至1位小数。
    • 单位合力(c)单位为N/kN,取至2位小数。
    • 加速度(a)单位为m/s²,取至3位小数。
  • ​取值规定​​:表2列出了具体物理量的取值规则,如动车组长度取至1位小数、制动距离取至个位等。这保证了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和一致性。
  • ​关键要求​​:所有计算必须考虑回转质量系数(γ),默认值为0.06(除非特殊规定),以反映动车组动轮等部件的惯性影响。

3. ​​动车组牵引计算基本参数​

  • ​核心参数​​:计算前需明确动车组的基本参数,包括:
    • 定员(额定载客量)及定员质量(M_z,单位为t,取至个位)。
    • 编组形式(如8辆或16辆编组)。
    • 最高运行速度及最高速度下的平直道剩余加速度。
    • 紧急制动最大减速度、最大起动牵引力(F_0)、轮周功率、恒功转折点速度、持续速度等。
    • 辅助系统参数,如整车网端容量(kV·A)、辅助电源容量(kV·A)、动车组长度(m)和轮径(mm)。
  • ​数据来源​​:这些参数应基于设计曲线或试验数据(参考TB/T 3588等标准),确保计算反映实际性能。

4. ​​阻力计算​

  • ​运行基本阻力(W_0)​​:动车组在定员质量条件下的基本阻力按公式 W_0 = A + Bv + Cv^2 计算,其中系数A、B、C需通过试验获得(参考TB/T 3588)。
  • ​单位运行基本阻力(w_0)​​:转化为单位值 w_0 = /frac{W_0 /times 10^3}{M_z /cdot g}(g取9.81 m/s²),非定员质量时可参考定员结果。
  • ​单位起动基本阻力(w_q)​​:用于起动校核,最小不宜低于2 N/kN,确保动车组能可靠起动。
  • ​单位附加阻力​​:
    • 坡道附加阻力(w_i)等于坡度千分数i(上坡正值,下坡负值),公式 w_i = i
    • 曲线附加阻力(w_r)公式 w_r = /frac{600}{R}(R为曲线半径,单位m)。
    • 隧道附加阻力(w_s)仅适用于长度≥5 km的隧道,公式 w_s = k /cdot /frac{C}{M_z} /cdot v^2,其中k为修正系数(8辆编组时,100 m²截面取0.35,90 m²截面取0.46)。
  • ​单位加算附加阻力(w_j)​​:总和公式 w_j = w_i + w_r + w_s,用于后续合力计算。

5. ​​牵引及再生制动工况计算​

  • ​单位合力(c)​​:根据不同工况计算:
    • 牵引工况: c = f - (w_0 + w_j),其中 f = /frac{F /times 10^3}{M_z /cdot g}(F为牵引力)。
    • 再生制动工况: c = - (b_d + w_0 + w_j),其中 b_d = /frac{B_d /times 10^3}{M_z /cdot g}(B_d为再生制动力)。
    • 惰行工况: c = - (w_0 + w_j)
  • ​加速度(a)​​:考虑回转质量系数,公式 a = /frac{1}{102(1+/gamma)} c,用于量化速度变化。
  • ​运行时间和距离​​:当c ≠ 0时,按速度间隔(一般≤10 km/h,避免转折点)计算:
    • 运行时间(t_y)公式 t_y = /frac{1}{3.6} /sum_{i=1}^n /frac{v_{2i} - v_{1i}}{a_i}
    • 运行距离(S_y)公式 S_y = /frac{1}{25.92} /sum_{i=1}^n /frac{v_{2i}^2 - v_{1i}^2}{a_i}
    • 当c = 0时(如匀速),关系式 S_{y0} = /frac{v t_{y0}}{3.6}

6. ​​制动计算​

  • ​控制减速度(β)​​:需不低于设计曲线,基于试验数据(参考TB/T 3402)。
  • ​动车组减速度(β_j)​​:考虑阻力和回转系数,公式 /beta_j = /beta + /frac{1}{102(1+/gamma)} (w_0 + w_j)
  • ​制动时间和距离​​:
    • 制动响应时间(t_k)需通过试验获得,响应距离公式 S_k = /frac{v_0 /cdot t_k}{3.6}(v_0为制动初速度)。
    • 制动有效时间(t_e)和距离(S_e)按速度间隔计算: t_e = /frac{1}{3.6} /sum_{i=1}^n /frac{v_{1i} - v_{2i}}{/beta_{ji}}S_e = /frac{1}{25.92} /sum_{i=1}^n /frac{v_{1i}^2 - v_{2i}^2}{/beta_{ji}}
    • 总制动时间(t_z)和距离(S_z)公式 t_z = t_k + t_eS_z = S_k + S_e

7. ​​电能计算​

  • ​牵引运行用电量(Q_y)​​:公式 Q_y = /frac{/int_0^{t_y} (U_w /cdot I_p) /, dt}{3600},其中U_w为网侧电压(25.0 kV),I_p为牵引用电有功电流(需通过试验获得)。
  • ​整备、惰行、空气制动及停站用电量(Q_0)​​:公式 Q_0 = /frac{/int_0^{t_0} (U_w /cdot I_{p0}) /, dt}{3600},I_{p0}为自用电有功电流(8辆编组取18 A,16辆编组取36 A)。
  • ​再生制动发电量(Q_z)​​:公式 Q_z = /frac{/int_0^{t_{zs}} (U_w /cdot I_z) /, dt}{3600},I_z为再生制动发电有功电流(试验获得)。
  • ​区段总耗电量(Q)​​:总和公式 Q = Q_y + Q_0 - Q_z,提供能量效率评估。

8. ​​牵引计算校核​

  • ​起动能力校核​​:评估动车组在指定上坡道能否起动。计算合力 C_h = F_0 - W_q - W_i - W_r,其中:
    • W_q = /frac{w_q /cdot g /cdot M_z}{1000}(单位起动基本阻力),
    • W_i = /frac{w_i /cdot g /cdot M_z}{1000}(坡道附加阻力),
    • W_r = /frac{w_r /cdot g /cdot M_z}{1000}(曲线附加阻力)。
      C_h > 0,动车组可起动;否则无法起动。
  • ​平衡速度校核​​:用于确定动车组在特定线路条件下的稳定运行速度。总阻力 W_z = |W_0 + W_i + W_r + W_s|,分三种工况校核:
    • ​牵引平衡速度​​:牵引特性曲线与总阻力曲线的交点速度(见图1)。

       

    • ​再生制动平衡速度​​:再生制动特性曲线与总阻力曲线的交点速度(见图2)。

       

    • ​复合制动平衡速度​​:复合制动力 B_j = (1 + /gamma) M_z /cdot /beta 与总阻力曲线的交点速度(见图3)。

       


9. ​​整体特点与应用价值​

  • ​系统性​​:标准提供了从基本参数到校核的完整流程,强调试验数据(如TB/T 3586、TB/T 3588)的重要性,确保计算准确。
  • ​实用性​​:针对中国铁路环境,考虑了隧道、曲线等特殊条件,电能计算部分有助于评估能源效率。
  • ​创新点​​:专为动车组设计,区分了牵引、再生制动和复合制动工况,突出了现代动车组的节能特性。
  • ​局限性​​:未引用外部文件,术语定义较少,可能需结合其他标准使用。参考文献包括TB/T 3402、TB/T 3586和TB/T 3588,用于补充试验方法。

此总结覆盖了标准全部关键内容,结构分层清晰,嵌入图片位置均紧邻原始描述(图1-3在平衡速度校核部分)。如需特定部分更详细解释,请随时指出!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