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T 2151-2025 流动科技馆科普教育服务规范

  • [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 文件大小:423.59 K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安全检测:360:安全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ICS

  03.100.40

  CCS

  A12

  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64/T 2151—2025

  流动科技馆科普教育服务规范

  Standard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ervices of mobile science and echnology museum

  2025 - 06 - 09发布

  2025 - 09 - 08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 64/T 2151—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宁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宁夏科普作家协会、宁夏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宁夏自然博物馆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洁、王田浩、孙娜、唐剑波、杨鹏斌、杜颢、马玉红、张一、马海波、白俸荣、冯华、路辉、沙莎、李晓蕾。

  DB 64/T 2151—2025

  1

  流动科技馆科普教育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流动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服务的总体原则,规定了基本要求以及服务人员、科普教育服务、线上科普服务、宣传推广、服务保障和评价改进的相关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流动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服务。

  注: 重点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服务对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012 质量管理 顾客满意 组织投诉处理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科普 science popularization

  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

  [来源:GB/T 43394—2023,3.1]

  科普教育服务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ervice

  由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教育类服务、多媒体传播服务、基础设施服务、活动类服务、支撑服务及其他服务。

  [来源:GB/T 41555—2022,3.2]

  流动科技馆 mob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现代科技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科技馆特色的展教内容和形式,以模块化组合的科普展览和教育活动资源为载体,以巡回展出的方式,覆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县域地区,为基层公众提供免费的科学教育服务,旨在促进基层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实现公共科普服务均等化。

  4 总体原则

  普及科学知识

  以流动科技馆各项资源为依托,通过参观讲解、互动体验、动手实践等方式,向公众传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础概念、原理及最新进展,帮助服务对象理解科学现象、应用科学方法,并营造“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良好氛围。

  DB 64/T 2151—2025

  2

  弘扬科学精神

  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融入参观、讲解、互动、实践等科普教育服务中,为服务对象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传播科学思想

  将客观依据、多元思考、实践检验等科学思想融入展览布设、内容设置、参观讲解、互动体验、沟通交流等科普教育服务全过程,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并促进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培养。帮助服务对象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增强辨别伪科学和谣言的能力。

  倡导科学方法

  通过案例、问题、成果、人物、故事、现象等科普内容的导入、梳理和剖析,引导服务对象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找客观规律、洞悉问题本质、掌握科学方法。

  提高科学素质

  充分发挥流动科技馆公共服务特性,坚持以公益性定位、科技性体验、社会化教育等理念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教育服务,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科普知识的需求,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5 基本要求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科普教育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普教育服务全过程。

  展览场地面积不应低于600m²,水电暖、采光、内装、承重、层高、消防应符合相关要求。

  应提供线路和设施的导览服务和展品说明服务,并提供与展览相关的科学实验、科普活动等服务内容以提升展览效果。

  科普教育服务的方式、内容应与服务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相适配,并以培养服务对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服务过程中应做好宣传和提示,提倡文明参观场馆、规范参与活动,确保人员安全。

  每周应至少开放5天,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对外开放。

  应核算最大承载量,遇人流高峰时及时采取人员疏导、分流、限流等措施。

  应与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校探索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利用流动科普资源优势开发相应科普教育活动,为当地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教育服务。

  6 科普服务人员

  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或志愿者进行科普服务。志愿者优先选择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和热心科普事业的社会人士。

  服务人员应具备展品讲解、科普活动策划与实施、组织公众、互动答疑、展品维护等专业能力。

  服务人员上岗前应经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服务人员应举止大方、文明礼貌、微笑服务、普通话标准。

  服务人员在工作时间应着正装,并保持平整干净,佩戴工牌。

  7 科普教育服务

  DB 64/T 2151—2025

  3

  科普讲解

  7.1.1 讲解导入:通过启发式、案例式、问题式、成果式、人物式等方式引入讲解内容。

  7.1.2 展品介绍:介绍展品的名称及结构。

  7.1.3 操作演示:对展品进行操作演示,通过互动操作,使服务对象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理解科学方法的创造性。

  7.1.4 原理讲解:结合学校科学课程,通过讲解展品科学原理、现实应用及科学家精神,提升服务对象的知识迁移能力与科学素养。

  7.1.5 观察思考:提示服务对象仔细观察展品并思考原理,进行互动交流以增强其理解并开拓思维。

  7.1.6 互动体验:邀请服务对象对展品进行体验与互动,并通过演示协助、引导其进行思考与研究。

  7.1.7 考察探究: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布置任务等形式引导服务对象主动进行考察探究。

  7.1.8 实际应用:介绍展品和科学原理在社会、科技、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应用及贡献和影响。

  7.1.9 未来展望:通过展品展望未来的科学发展,培养服务对象的家国情怀、增强科技自信自立。

  科学实验

  7.2.1 通过开展互动性强、趣味性强、安全性高的科学实验进行直观的现场演示和互动,使服务对象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增强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7.2.2 在实验过程中应分步骤引导,开展启发式的科普教育。

  7.2.3 科学实验应进行互动教学,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实验过程。

  科学表演

  7.3.1 根据条件策划舞台剧、情景剧、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趣味性强、安全性高的科学表演活动,以生动、代入和启发的方式传播科普知识和科学观念,寓教于乐,激发服务对象的科学兴趣。

  7.3.2 科学表演应合理设计与服务对象互动体验的趣味问答、参与表演等环节,激发服务对象的主动参与感。

  7.3.3 科学表演的策划应以科技史和科学家精神为核心,通过生动、互动、艺术化的形式,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给服务对象,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互动体验

  7.4.1 利用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的实验器材和材料,指导服务对象亲手进行科学实验或科学制作(DIY),体验科学的乐趣。有条件的可购买科学制作材料包。

  7.4.2 动手制作过程中应引导服务对象学习相关科学原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科普讲座

  根据条件不定期组织科普讲座、科学论坛、科学交流、科学家精神宣讲等活动,丰富科普教育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8 线上科普服务

  应开展线上科普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科普预约服务、展品宣传推广服务、互动咨询服务等。

  根据需要不定期策划开展线上科普教育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DB 64/T 2151—2025

  4

  a) 根据世界和国家的各类主题日、主题月,策划制作相关主题性科普教育视频,如全国科普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24节气、世界环境日、消防安全宣传月等;

  b) 根据时事策划科普教育视频,如发生地震时策划防震减灾教育视频、发生重大火灾时策划消防安全教育视频等;

  c) 根据当地特色策划科普教育视频,如盐池黄花菜的种植及其食药价值、惠农煤炭的形成和开采等。

  线上科普服务渠道与科普教育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

  9 宣传推广

  开放时间、展览内容等信息应在场地门口醒目位置公示。

  应利用多种媒体渠道进行线上和线下宣传。宣传媒介包括但不限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对流动科技馆的宣传、对展品的宣传、对科普教育活动及其成效的宣传等;内容(文本、音频、视频等)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

  10 服务保障

  展品维护

  10.1.1 按要求对馆内展品进行日常检查和定期维护保养,展品完好率应不低于90%。

  10.1.2 展品如有故障或损坏应及时修复、更新。在检修期间,应对外进行提示。

  信息报送

  10.2.1 每周按要求提交展览数据。

  10.2.2 展览结束后,按要求提交巡展工作总结。

  10.2.3 周期跨年度的展览,按要求向相关管理单位提交本年工作总结和下年工作计划。

  档案建设

  10.3.1 应建立团体客户服务档案。

  10.3.2 科普教育服务过程中的重要资料应规范存档。

  安全防控

  10.4.1 硬件建设和设备配置、运行应符合安全和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10.4.2 应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消防安全、活动安全、展品安全、危险品管理等。

  10.4.3 应建立健全岗位安全职责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对服务人员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

  10.4.4 应建立活动全过程安全管理机制,策划前有安全评估、活动前有应急预案、活动中有管控措施、活动后有安全总结。

  10.4.5 应为公众提供安全与应急服务;服务前进行安全警示教育,服务中进行安全提示和提醒;突发事件时组织疏散逃生等。

  10.4.6 与周边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机构应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11 评价改进

  DB 64/T 2151—2025

  5

  服务评价

  11.1.1 在团队服务结束前,应对服务对象进行服务满意度调研。评价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服务人员的仪容仪表、服务态度、积极性、责任心;

  b) 服务人员的专业讲解能力、沟通互动能力、问题解答能力等;

  c) 对流动科技馆科普教育服务的意见建议;

  d) 其他方面的内容。

  11.1.2 应设置调查问卷,针对公众开展流动科技馆内的展品展项以及展览服务的满意度调查。

  11.1.3 应建立服务投诉和处置制度,接受公众监督,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调查问卷、网络平台调查、热线电话、公众留言簿等。

  服务改进

  11.2.1 科普教育服务结束后,应对当次活动进行总结改进,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11.2.2 应按照GB/T 19012的要求及时、妥善处理投诉,并记录。

  11.2.3 应定期结合相关意见和建议、投诉处理、服务满意度评价,对展品展项、展览服务和科普教育服务工作进行改进。

  DB 64/T 2151—2025

  6

  参考文献

  [1] GB/T 41555—2022 科普服务分类与代码

  [2] GB/T 43394—2023 科技馆功能配置指南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3号)

  [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6]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

  [7]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

  [8]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科协发普字〔2021〕52号)

  [9] 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的通知(国科发才〔2022〕212号)

  [10]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

  [11]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科协发普字〔2021〕56号)

  [12]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全域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宁党办〔2021〕63号)

  [13]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的通知(宁政办发〔2021〕66号)

  [14] 自治区教育厅 自治区科协《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宁教基〔2022〕4号)

  [15] 自治区教育厅等十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宁教监管 〔2023〕185号)

  [16]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管理办法

  [17]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资产管理办法

  [18]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宁夏站)安全管理规范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