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T 2150-2025 科普研学实施规范

  • [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 文件大小:392.15 K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安全检测:360:安全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64/T 2150—2025

  科普研学实施规范

  Implementation standards for science study

  2025 - 06 - 09发布

  2025 - 09 - 08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 64/T 2150—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提出、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宁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宁夏科普作家协会、宁夏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宁夏自然博物馆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洁、李敏莉、杨玲艳、杨锐、马亚楠、唐剑波、杨鹏斌、杜颢、王晓东、冯海东、马丽萍、李旺林、张颖、王虹、武文成、李晓蕾。

  DB 64/T 2150—2025

  1

  科普研学实施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科普研学实施的总体原则,规定了科普研学实施的总体要求和机构与人员要求,以及科普研学实施、对外宣传、实施保障和评价改进的相关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青少年科普研学活动的实施。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012 质量管理 顾客满意 组织投诉处理指南

  LB/T 054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科普 science popularization

  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

  [来源:GB/T 32844—2016,2.1,有改动]

  科普研学 science study

  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科学素质为目的,依托科普场馆、研学基地、科普基地、科技企业等具有科普功能的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科普教育活动。

  4 总体原则

  动态性

  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科学规划科普研学各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实施进度,确保科普研学实施顺畅。

  实践性

  过程强调体验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传授教学为拓展性的体验教学。

  探究性

  DB 64/T 2150—2025

  2

  倡导开放性、过程性、参与性的活动方式。从行前准备、行中实施到行后总结等环节,适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阅读、提出问题、现场验证、生成知识和分享交流。

  安全性

  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规范实施流程,将安全保障要求贯穿科普研学各环节,保障相关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确保参与人员安全。

  5 总体要求

  结合新课标,围绕科普研学目标,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科学与科学家精神、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的理解。

  在路线设计和活动过程中增加科学和科学家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历史教育等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研学中融入相关科技的发展历史、曲折经历和现有成就的讲解展示,增强学生的科技自信自立。

  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其环保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拓展延伸更多课堂以外的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

  协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等,培养其实践和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跨学科探究项目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通过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体验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机构与人员要求

  实施机构

  6.1.1 应具备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的资格条件,能够实施中小学生团队活动。

  6.1.2 应配置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负责科普研学全过程的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

  6.1.3 应建立健全人员管理、责任管理、科普研学过程和质量管理、信息档案管理、投诉管理等机制。

  6.1.4 应提供线上服务,开展科普研学过程与成果展示、课程评价、学生家长反馈等。

  工作人员

  6.2.1 应根据学生人数和活动需要,按照以下岗位和职责配备工作人员:

  a) 领队,统筹协调科普研学全过程的实施和质量管理;

  b) 带队老师,全程带领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并配合相关人员开展科普研学各项工作;

  c) 研学导师,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具备科教工作经验和独立引导、组织、实施科普研学活动的能力;

  d) 安全员,随团开展安全教育和防控工作,提前勘察科普研学线路并对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制订安全预案,全程提供科普研学的安全保障;

  e) 医护人员,随团开展医疗保障相关工作,配备医疗应急箱和常备药品,全程跟进学生健康情况,提供生理和心理卫生指导、基础诊疗、紧急救助等医疗服务;

  f) 后勤人员,负责科普研学过程中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生活保障,并协助相关人员开展科普研学各项工作。

  6.2.2 工作人员应具备执行活动的能力素质和身体条件,身心健康,经过系统培训,医护人员等持有

  DB 64/T 2150—2025

  3

  相关资格证书。

  6.2.3 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具备有效履行科普研学和科教职责的能力素质。

  6.2.4 涉及国外研学的,按要求配置相关工作人员。

  7 科普研学实施

  准备阶段

  7.1.1 明确目标:以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传承科学和科学家精神、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为总体目标,根据学生年龄、学段要求和科普资源特点设置分项目标。

  7.1.2 确定主题:根据研学目标确定研学主题。主题应体现科普研学主旨及核心价值要义。

  7.1.3 设计路线:参照附录A设计符合科普研学内容、时间、流程、方法等要求的研学路线。

  7.1.4 制定方案:制定包括但不限于指导思想、研学目标、研学主题、研学对象、研学内容、研学形式、线路规划、行程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内容的科普研学方案。

  7.1.5 制作手册:结合中小学课标和研学方案,编制科普研学手册。手册应包含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研学形式、思考探究或研究任务、研学线路、行程安排、安全知识、行为守则、注意事项等内容。

  7.1.6 信息确认:梳理汇总工作人员和学生信息,签订安全责任书、承诺书、研学守则等,并向学生下发家长告知书、研学手册等相关资料。

  7.1.7 课前引导:为学生讲解科普研学的内容和路线,引导学生进行研学前准备,提前了解科普研学内容、激发探索兴趣、熟悉探究任务,使其带着思考和问题参与研学。

  7.1.8 研学培训: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主题解读和目标分解、相关和拓展性知识、研学线路和日程安排、研学内容和实施方式、安全应急和保障措施、安全防护和行为规范等。

  7.1.9 家长沟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协调,告知家长科普研学的主题、意义、亮点、日程安排、配合事项及其他家长需了解的事项。

  实施阶段

  7.2.1 研学启动

  7.2.1.1 召开科普研学启动会,阐述科普研学的背景和意义、目标和内容、行程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宣读科普研学守则或注意事项,并突出强调安全应急和自我防护要点。

  7.2.1.2 启动会后,应按计划开展各单项活动,活动的开展形式符合7.2.2~7.2.10的要求。

  7.2.2 任务导入

  根据单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开展活动前以案例、问答、启发等方式导入活动主题,并以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提出问题、布置任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和想法开展活动。

  7.2.3 精神培育

  7.2.3.1 通过体验前沿科技、学习科技发展历史、感受科学家精神等内容,增强学生的科技自信自立,引导学生建立“科技报国”的使命感。

  7.2.3.2 通过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历史教育、劳动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研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根铸魂、传承精神。

  7.2.4 观察感受

  7.2.4.1 引导学生运用“五感观察法”观察和描述事物的具体特征,获得相关感觉印象。

  DB 64/T 2150—2025

  4

  7.2.4.2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和分解观察,对事物作整体性和结构化的观察了解。

  7.2.4.3 引导学生进行细节观察、比较观察和反复观察,准确、细致、深入的学习、研究相应事物。

  7.2.5 参观讲解

  7.2.5.1 将科学知识融入故事中,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角色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7.2.5.2 利用图片、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多媒体手段增强讲解的直观性和互动性。如通过3D动画展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微观世界。

  7.2.5.3 使用比喻和类比等方法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经验中的事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迅速建立对科学概念的直观认识。如用“沙漏”来比喻细胞膜的通透性。

  7.2.5.4 通过互动答疑,实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调整研学节奏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7.2.6 考察探究

  7.2.6.1 指导学生基于自身兴趣,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或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和科学家精神。

  7.2.6.2 通过观察、动手、思考、试验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对考察探究对象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如机械原理、地质构造、生态环境变化等。

  7.2.6.3 按照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究:

  g) 发现并提出问题;

  h) 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

  i) 科学论证,提出解释;

  j) 交流、评价探究成果;

  k) 反思和改进。

  7.2.6.4 积极鼓励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发现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2.7 实践体验

  7.2.7.1 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如通过化学实验研究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生物实验,研究生物体的生长和变化。

  7.2.7.2 通过动手制作科技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如通过制作小型机器人学习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研究太阳能的科学原理和应用。

  7.2.7.3 通过走进和观察大自然,使学生了解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如到野外进行生态考察,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参观动物园或植物园,了解不同生物的特点和习性。

  7.2.7.4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场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体验。如通过模拟太空旅行,了解太空环境;模拟地震,掌握地震的形成、影响和科学避险等。

  7.2.8 拓展训练

  7.2.8.1 根据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强调团队合作与个人体验相结合,通过活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

  7.2.8.2 拓展训练内容应与科技和科普相关,如安全逃生训练、急救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心理训练和野外生存训练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7.2.9 汇报展示

  DB 64/T 2150—2025

  5

  7.2.9.1 引导学生在结束一项任务或活动后,进行自我反思,回顾过程,以及自身表现和所学知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发掘自己的潜能。

  7.2.9.2 引导学生完成研学手册,并记录和回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对目标、需求和想法进行总结。

  7.2.9.3 组织学生分享各自的学习感悟与收获,展示各小组的学习进度与成果。

  7.2.9.4 对学生的研学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

  7.2.10 其他形式

  根据条件灵活运用科普报告、科普表演、科普影音观赏、职业体验、角色扮演、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以及电脑、多媒体等科普辅助设施设备,丰富科普研学内容,提高科普研学质量。

  总结阶段

  7.3.1 信息收集

  在科普研学结束后收集研学全过程的相关影像和文字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科普研学现场照片和视频、宣传文稿和截图、学生的研学手册和成果作品、相关会议记录等。

  7.3.2 研学总结

  7.3.2.1 对学生的科普研学成果作品进行总结和交流,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7.3.2.2 结合科普研学过程资料和学生心得体会、成果作品对活动进行总结,并撰写总结报告。

  7.3.2.3 根据需要评选科普研学优秀个人、小组、班级、工作人员等。

  8 对外宣传

  在科普研学各环节及时收集和制作过程性资料,进行科普宣传报道。

  根据条件建立线上传播平台,同步开展科普研学全程线上直播。

  科普研学结束后,根据需要制作科普宣传手册或宣传折页,用于宣传和品牌建设。

  9 实施保障

  后勤保障

  科普研学实施过程中的交通、住宿、餐饮、医疗及救援等后勤保障应符合LB/T 054的相关要求。

  安全保障

  科普研学的安全保障应符合LB/T 054的相关要求,并应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制定科学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

  b) 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为出行师生购买保险;

  c) 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安全责任;

  d) 制定食品、交通、外出、活动、住宿等的安全应急预案。

  10 评价改进

  投诉处理

  DB 64/T 2150—2025

  6

  实施机构应建立科普研学投诉和处置机制,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监督;及时、妥善处理投诉,并根据投诉内容改进、提升科普研学实施质量。

  评价

  科普研学结束时,实施机构应对参与的师生开展满意度评价,并对科普研学实施的人员、过程、内容、方式、效果等进行质量评价。

  改进

  应梳理汇总满意度评价和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明确改进目标、改进措施和改进时限。

  DB 64/T 2150—2025

  7

  A

  A

  附录A (资料性) 科普研学基地

  表A.1为科普研学基地的分类和示例。

  表A.1 科普研学基地分类及示例

  基地类型

  基地概述

  基地示例

  思想精神类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历史、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的思想教育、文化传承和精神培养场所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非遗场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

  科普场馆类

  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科技文化教育与传播的科普教育基(营)地

  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专业领域科普场馆、青少年科技场馆等

  教育科研与重大工程类

  依托国家科技资源、科技成果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服务的教育、科研机构、大科学装置、重大工程以及医疗机构的场所和设施

  教育、军事、科研机构等内设的科普场馆、实验室、工程中心、科学观测台(站)等

  农业农村类

  依托先进农业技术和成果、农业教育科研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等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科普教育场所

  各类农业种养殖繁育基地、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农业创业创新基地、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农技培训基地、农业观光体验园等

  技术企业类

  企业依托科技成果、研发资源、生产设施、产品等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服务的场所

  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具有科普功能的企业展厅、研发设施、生产场所和设施等

  自然资源类

  利用动植物、生态、地质地貌等自然资源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服务的园区和场所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森林、湿地、地质公园、自然遗产等

  其他

  面向中小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历史人文教育等的场所

  革命纪念馆、文博展馆、历史文化遗产、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书院等

  DB 64/T 2150—2025

  8

  参考文献

  [1] GB/T 41131 科技馆展览教育服务规范

  [2] GB/T 43395 线下科普活动基本要求

  [3] LB/T 028 旅行社安全规范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3号)

  [6]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7]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

  [8]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

  [9]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

  [10]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

  [1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推荐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18〕45号)

  [12]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科协发普字〔2021〕52号)

  [13] 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的通知(国科发才〔2022〕212号)

  [14]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

  [15]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关于开展“‘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的通知》(科协青发〔2021〕54号)

  [16]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全域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宁党办〔2021〕63号)

  [17]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的通知(宁政办发〔2021〕66号)

  [18] 自治区教育厅 自治区科协《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宁教基〔2022〕4号)

  [19] 自治区教育厅等十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宁教监管〔2023〕185号)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