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控制
资料介绍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控制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控制》通过对土壤的概念、结构、理化性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和基本特征,土壤重金属对动植物的污染危害,土壤重金属的检测技术和手段,土壤背景值、环境容量及质量,土壤重金属的评价方法以及修复手段等内容介绍,希望读者掌握土壤及其重金属污染的基础知识,提高重金属污染的防范意识,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技术和手段、评价方法和修复手段。同时,《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控制》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控制》可供土壤重金属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评价、修复、控制、管理等领域的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土地管理、土壤学等师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土壤概论
1.1 土壤的概念
1.2 土壤的组成
1.3 土壤剖面结构及形成
1.4 土壤的分布规律
1.5 土壤性质
1.6 人类与土壤的关系
第2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
2.1 概述
2.2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2.3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与特点
2.4 土壤重金属的存在形态
2.5 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及提取方法
2.6 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性影响因素
2.7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8 影响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
第3章 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危害
3.1 概述
3.2 铅
3.3 镉
3.4 铬
3.5 汞
3.6 砷
3.7 铜
3.8 锌
3.9 重金属的复合污染
第4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
4.1 土壤样品的采集
4.2 土壤样品加工与管理
4.3 土壤样品的分解
4.4 土壤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第5章 土壤背景值、环境容量及质量
5.1 土壤环境背景值
5.2 土壤环境质量
5.3 土壤环境容量
第6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6.1 概述
6.2 单因子指数法
6.3 几何均值综合评价模式
6.4 综合指数法
6.5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6.6 污染负荷指数法
6.7 地积累指数法
6.8 沉积物富集系数法
6.9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6.10 模糊数学法
6.11 模糊识别模型
6.12 灰色聚类法
6.13 改性灰色聚类法
6.14 灰色模糊聚类分析
6.15 灰色关联分析法
6.16 基于GIS的地统计学评价法
6.17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方法
6.18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6.19 环境风险评价法
6.20 结语
第7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7.1 概述
7.2 工程措施
7.3 热解吸法
7.4 玻璃化技术
7.5 电动修复
7.6 电热修复/电磁法修复
7.7 土壤淋洗
7.8 土壤固化技术
7.9 有机质改良法
7.10 重金属拮抗作用
7.11 微生物修复技术
7.12 植物修复技术
7.13 农业生态修复
7.14 联合修复技术
附录
参考文献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控制》通过对土壤的概念、结构、理化性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和基本特征,土壤重金属对动植物的污染危害,土壤重金属的检测技术和手段,土壤背景值、环境容量及质量,土壤重金属的评价方法以及修复手段等内容介绍,希望读者掌握土壤及其重金属污染的基础知识,提高重金属污染的防范意识,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技术和手段、评价方法和修复手段。同时,《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控制》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控制》可供土壤重金属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评价、修复、控制、管理等领域的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土地管理、土壤学等师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土壤概论
1.1 土壤的概念
1.2 土壤的组成
1.3 土壤剖面结构及形成
1.4 土壤的分布规律
1.5 土壤性质
1.6 人类与土壤的关系
第2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
2.1 概述
2.2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2.3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与特点
2.4 土壤重金属的存在形态
2.5 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及提取方法
2.6 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性影响因素
2.7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8 影响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
第3章 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危害
3.1 概述
3.2 铅
3.3 镉
3.4 铬
3.5 汞
3.6 砷
3.7 铜
3.8 锌
3.9 重金属的复合污染
第4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
4.1 土壤样品的采集
4.2 土壤样品加工与管理
4.3 土壤样品的分解
4.4 土壤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第5章 土壤背景值、环境容量及质量
5.1 土壤环境背景值
5.2 土壤环境质量
5.3 土壤环境容量
第6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6.1 概述
6.2 单因子指数法
6.3 几何均值综合评价模式
6.4 综合指数法
6.5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6.6 污染负荷指数法
6.7 地积累指数法
6.8 沉积物富集系数法
6.9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6.10 模糊数学法
6.11 模糊识别模型
6.12 灰色聚类法
6.13 改性灰色聚类法
6.14 灰色模糊聚类分析
6.15 灰色关联分析法
6.16 基于GIS的地统计学评价法
6.17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方法
6.18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6.19 环境风险评价法
6.20 结语
第7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7.1 概述
7.2 工程措施
7.3 热解吸法
7.4 玻璃化技术
7.5 电动修复
7.6 电热修复/电磁法修复
7.7 土壤淋洗
7.8 土壤固化技术
7.9 有机质改良法
7.10 重金属拮抗作用
7.11 微生物修复技术
7.12 植物修复技术
7.13 农业生态修复
7.14 联合修复技术
附录
参考文献
相关资料
-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文集 2021 杜祥琬,王金南主编 2021年版
- 中国西部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2019 吴普特,史高领编 2021年版
- 四川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刘建明,张强,李晓东编 2021年版
- 新媒体生态文明教育论 王甲旬著 2022年版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路径与实践 张修玉,施晨逸,刘煜杰编 2022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0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2021年版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 2022年版
- 生态文明蓝皮书 四川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报告 2020 罗彬 2021年版
- 环境治理社会化的法治进路研究 李丹著 2020年版
-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城市绿色转型的路径研究 张文博著 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