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标准 > 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

DB4408/T 52-2025 礁膜(绿紫菜)工厂化育苗与栽培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 文件大小:307.36 K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安全检测:360:安全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ICS 65.150 CCS B 51

  湛江市地方标准

  DB 4408/T 52—2025

  礁膜(绿紫菜)工厂化育苗与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industrial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of Monostroma nitidum(green laver)

  2025 - 05 - 29 发布

  2025 - 07 - 01 实施

  湛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4408/T 52—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湛江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纪德安、谢恩义、童银洪、王成桂、肖松丰、章建设、谢怿、邓岳文、廖永山、 廖佳佳、刘永。

  I

  DB 4408/T 52—2025

  礁膜(绿紫菜)工厂化育苗与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礁膜[Monostroma nitidum (green laver)]工厂化育苗与栽培程序,规定了育苗场地 选择、育苗前处理、配子采集、孢子体培养、孢子采苗与苗网运输和海区栽培步骤的操作指示及转换条 件,描述了记录和文件管理的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礁膜(绿紫菜)工厂化育苗与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0014.15-2013 良好农业规范 第15部分:水产工厂化养殖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NY 5052-2001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362-2010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配子体 gametophyte 礁膜生活史的一个阶段,为单层细胞构成的膜状体,在冬春季节出现,生长季节随纬度与水温稍有 差别。成熟的配子体边缘由浅黄绿色变成淡黄褐色,即有成熟的配子囊形成。配子囊成熟后,放散大小 不同的雌、雄配子。 3.2 配子 gamete 礁膜配子体成熟后产生的有性细胞,雌配子大小为(7.9 μm~8.4 μm)×(2.1 μm~3.4 μm),雄配 子大小为(7.6 μm~7.8 μm)×(1.9 μm~2.9 μm)。雌、雄配子均有2根鞭毛和1个眼点,具正趋光性, 向明亮处游动聚集。 3.3 合子 zygote 礁膜生活史的一个阶段,雌雄配子结合后的细胞结构。具有4 根长为5 μm~6 μm的鞭毛,具负趋 光性,附着在基质上变成球形。 3.4 孢子体 sporophyte 礁膜生活史的一个阶段,由合子逐渐长大而成,直径大小40 μm~60 μm,最大可达80 μm。6月后 孢子体发育成孢子囊,经减数分裂形成游孢子。1 个孢子囊中存在32 个游孢子,发育成16 个雄配子体

  1

  DB 4408/T 52—2025

  和16 个雌配子体。游孢子具1 眼点、1 个叶绿体和4 根鞭毛,具正趋光性,平均大小为9 μm×3 μm。游 孢子附着在基质上萌发、分裂、生长为盘状体,由盘状体中央向上长出囊状幼体,很快裂开为一层细胞 构成的膜状体。 3.5

  孢子囊 sporangium 礁膜(绿紫菜)由合子发育并产生游孢子的囊状组织。6月中下旬孢子囊以休眠状态度过高温的夏 季,10月上旬(秋季)成熟后释放游孢子。

  4 工厂化育苗与栽培流程

  工厂化育苗与栽培流程由育苗场地选择、育苗前处理、配子采集、孢子体培养、孢子采苗、苗网运 输和海区栽培共七个阶段组成。

  5 育苗场地选择

  5.1 场地环境

  场址应临近海边,交通、通讯便利,且周边无工业和生活污染源,无大量淡水注入,并符合 GB/T 20014.15-2013 和 NY 5362-2010 的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 NY 5052-2001 的规定。

  5.2 育苗室

  5.2.1 育苗室应配备供电、供水、供气和供热等设施,宜坐北朝南、东西走向,层高为 2.5 m~4.0 m。 5.2.2 育苗室应设置天窗和边窗作为采光设施:天窗总面积占屋顶面积的 1/4~1/3,边窗面积占墙面 面积的 1/3~1/2。天窗和边窗内侧应安装白布窗帘,窗玻璃采用毛玻璃,以调节光照强度。室内应具 备常年控温设施。

  5.3 育苗池

  选用规格为长10 m~15 m、宽2 m~3 m、深0.6 m~0.8 m的育苗池,池长轴与育苗室平行或垂直。池 底应有2%~3%的坡度;内壁涂覆浅色釉层,以保证立体空间光线均匀。亦可采用长2 m、宽1.2 m~1.5 m、 高1 m的白色聚氯乙烯(PVC)材质的方形箱。

  5.4 沉淀池

  沉淀池贮水量应不少于育苗总水量的 2 倍,并分隔为 2 个~3 个小池,以便轮换使用。沉淀池应设 置顶棚或其他遮盖设施,以保证池内处于黑暗环境。

  6 育苗前处理

  6.1 附苗基处理

  6.1.1 6.1.2 6.1.3

  采用 20 cm×10 cm×1 mm 的纤维板或 PVC 板等,两面打磨成均匀粗糙状态。 洗刷剔除残留物,用淡水洗净,并用过滤、消毒后的海水充分浸泡 1 d。 育苗池每隔 5 cm~10 cm 插槽 1 条纤维板或 PVC 板,每条插槽可插育苗板 20 个~25 个,间隔在

  2

  DB 4408/T 52—2025

  2 cm 以上。

  6.2 育苗用水处理

  经砂滤后黑暗沉淀 14 d以上,采用浓度 10 mg/L的强氯精溶液消毒 12 h ,之后用等量的硫代硫酸钠 中和曝气24 h,或采用紫外光消毒杀菌。合子或孢子囊培育中后期,海水温度保持常温,且不超过33 ℃。

  7 配子采集

  7.1 种藻选择与处理

  7.1.1 选择成熟度好、无硅藻附着,无病害的种藻藻体。 7.1.2 肉眼观察藻体由绿色变成黄绿色、边缘呈褐色,镜检藻体边缘有一圈土黄色配子囊时,用过滤、 消毒后的海水洗去种藻中的杂藻和浮泥,于通风处阴干至含水量 60%~70%,阴干时间不超过 18 h;随 后于次日在光源下照射 0.5 h~1 h。

  7.2 采集方法

  7.2.1 选择上午将 25 g/L~50 g/L 阴干后的种藻放入采苗池,加入过滤、消毒后的海水搅拌、清洗 1 遍~2 遍后,阴干至含水量为 60%~70%,放入采苗池中刺激放散。 7.2.2 在采苗池中持续搅动种藻,并通过充气、调节水温(±2 ℃)、盐度(±2)、强光照射(>10000 Lx)刺激其大量放散配子。过程持续 0.5 h~1 h,结束后捞出种藻。 7.2.3 用孔径为 74 μm(200 目)聚乙烯网袋过滤配子液。种藻可多次阴干放散,配子液浓度宜为 7 ×106 个/mL~12×106 个/mL。

  8 孢子体培养

  8.1 培养条件

  8.1.1 水温

  培养期水温宜控制在常温下进行,且不超过33 ℃。夏季连续高温时,可采取加大水体、白天遮阴 防晒、夜间通风降温等措施调控水温。当孢子囊进入成熟期后,应关闭门窗保温,防止水温骤降导致孢 子提前放散。

  8.1.2 盐度

  控制盐度为22~32,其中最适盐度为26。

  8.1.3 光照

  应避免直射光照,光照强度应保持稳定。光照调节要求见表1。

  表1 合子生长发育对光照的要求

  光照条件

  合子萌发

  孢子囊前期

  孢子囊中期

  单位为Lx

  孢子囊后期

  光照强度

  3000~4000

  2000~2500

  1000~1500

  50~500

  3

  DB 4408/T 52—2025

  8.1.4 施肥

  孢子囊在早期培育阶段应使用10 mg/L尿素或硝酸钾进行施肥,后期使用1 mg/L~3 mg/L的磷酸二氢 钾或PES(Provasoli's ES Medium)营养液施肥,每月添加营养液1 次。

  8.2 育苗管理

  8.2.1 附苗基清洗

  8.2.1.1 接种 25 d~30 d 后,对附苗基进行第一次清洗,并彻底清洗育苗池,后续可根据附苗基上杂 藻和污物附着情况,适时清洗。 8.2.1.2 操作时应轻洗轻放,避免损伤孢子囊。

  8.2.2 换水

  采苗完成后,育苗池应全部换水,并用过滤、消毒后的海水轻轻漂洗附苗基,去除未附着的合子。 后续换水频率应根据水质确定,一般15 d~30 d换水一次。每天干出2 h左右,以预防和清除杂藻。

  8.2.3 检查记录

  及时进行镜检,检查合子发育、二分裂出现的时间和增殖数量、孢子囊发育、成熟、杂藻及病害等, 并做好育苗记录。

  8.2.4 病害防治

  应保持育苗室环境干净整洁,定期消毒。育苗海水应黑暗处理7 d以上,保持水质清洁及适宜的水 温、光照等条件。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见表2。

  表2 孢子囊发育阶段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污染生物

  原因

  防治方法

  严格做好种藻及水源的消毒工作;硅藻长起后可及时用淡水冲刷,去掉大多数的

  硅藻

  光线过强

  硅藻,剩余采用 0.5 mg/L~3 mg/L二氧化锗浸泡 10 d后,换水。

  采用干出的方法,即每天干出 2 h以内;也可用 0.001 mg/L~0.003 mg/L红霉素或

  蓝藻

  藻源及水源污染

  罗红霉素浸泡 7 d或用淡水浸泡 1 d。

  原生生物 (纤毛虫、腹毛虫)

  水源污染

  可把附苗基质干出后置-20 ℃冰箱中,冰冻处理 1 d~2 d。

  9 孢子采苗与苗网运输

  9.1 采苗时间

  当孢子囊逐渐成熟并释放游孢子,采用镜检观察:发现绿色孢子囊转为黄褐色,孢子囊平均直径约 40 μm,且每个孢子囊内可见16 个~32 个清晰可辨的游孢子时,可开始采苗。

  9.2 采苗网帘

  4

  DB 4408/T 52—2025

  选用由尼龙网线或尼龙混纺聚乙烯线编织而成的网帘,规格为长2.0 m~18.0 m、宽1.2 m~4.0 m, 网线直径2 mm~3 mm。使用前,网帘需用淡水充分浸泡并锤洗数遍,每遍均需换水,直至水体清澈无泡 沫,沥干后置于通风处晒干。 9.3 采苗方法 9.3.1 在放有成熟孢子囊苗板的水体中,加入适量 60.0 ℃~65.0 ℃的淡水,使水温上升 2 ℃,同时将 光强增加至 2×104 Lx,照射 0.5 h~1.0 h。 9.3.2 当水体呈黄绿色云雾状,镜检配子液浓度达到(2.0~4.6)×10⁶ 个/mL 后,搅拌游孢子水,并将网 帘浸泡在过滤、消毒后的海水中 12 h,随后取出网帘完成采苗。采苗时,孢子附着密度以(60~100) 个 /mL 为宜。 9.4 苗网运输

  可车运或船运,应遮阴,路途较远的途中应浇过滤、消毒后的海水进行保湿。

  10 海区栽培

  10.1 栽培 宜在内湾、港湾、风浪小的内海及泥砂底质区域栽培礁膜。潮间带上部栽培时,在半日潮中每天干

  出4 h~6 h;潮间带中部栽培时,每天干出2 h~4 h;潮间带中下部栽培时,网帘产量高于潮间带上部, 但易附生硅藻、浒苔、盘苔等杂藻。 10.2 苗网张挂

  选择阴天或傍晚涨潮之前张挂苗网。可将4 片~5 片网帘重叠密挂培养,苗网应尽可能拉平、吊紧。 若刚张挂的苗网离涨潮线较远,需用过滤、消毒后的海水均匀喷洒苗网,保持湿润。 10.3 日常管理 10.3.1 每天巡视苗网,确保网帘无松弛或下垂。应定期清除网帘上的杂物及附泥。 10.3.2 应适当保持藻体密度,定期使网帘干露,并根据潮汐和日照调节网帘水层:

  —— 冬季日照减少时,将网帘适当上提; —— 春季日照增加时,降低水层深度。 10.3.3 30 d~40 d 后,当网帘布满 1 cm~3 cm 的幼苗时,根据需要进行单网分网栽培。

  11 记录和文件管理

  11.1 每批礁膜苗应进行记录,内容包括育苗场、育苗单位或育苗户、育苗日期、规格、数量等。 11.2 在执行第 5 章~第 10 章所规定的各个阶段的程序指示过程中,应记录具体操作内容、结果或观 察到的现象等。 11.2.1 应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档案,各种记录分类装订、归档,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2 年。

  5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