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标准 > 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

DB4403/T 596-2025 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 [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 文件大小:3.93 M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安全检测:360:安全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对《DB4403/T 596-2025 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核心内容的详细总结:


​一、范围与框架​

  1. ​适用范围​
    • 深圳市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火灾等)的综合减灾能力调查评估。
  2. ​核心目标​
    • 规范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流程,识别资源分配短板,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二、工作原则​

  • ​科学性​​:基于国家标准和最新数据制定方法。
  • ​可靠性​​:通过数据校验(横向对比、现场校核)确保准确性。
  • ​可行性​​:指标可获取,方法可操作。
  • ​系统性​​:覆盖市、区、街道、社区(行政村)四级体系。

​三、数据调查​

​1. 调查内容​

  • ​区级政府减灾能力​​:灾害管理、工程设防、监测预警、物资储备、救援队伍、转移安置(详见表A)。
  • ​基层减灾能力​​:街道和社区(行政村)的灾害管理、防灾备灾、自救互救能力(详见表B)。

​2. 数据要求​

  • ​时效性​​:截至上一年度12月31日数据。
  • ​验证文件​​:需提供机构证明、人员名单、装备清单、规划文件等支撑材料。
  • ​数据格式​​:数量型指标用阿拉伯数字,空间数据需矢量图或坐标清单。

​四、能力评估​

​1. 评估单元​

  • ​区级政府​​:以行政区为单位。
  • ​基层单元​​:街道、社区(行政村)独立评估。
  • ​综合评估​​:以区或街道为单元,加权整合各级能力。

​2. 评估指标​

  • ​区级政府​​(7项一级指标):
    • 灾害管理、工程设防、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物资储备、应急救援、转移安置。
    • 二级指标示例:专家队伍覆盖率、堤防工程达标率、物资储备种类覆盖率等。
  • ​街道/社区​​(3项一级指标):
    • 灾害管理能力、灾害备灾能力、自救转移能力。
    • 二级指标示例:万人物资储备率、应急避难场所覆盖率等。

​3. 评估方法​

  • ​权重制定​​:专家打分法为主,结合区域灾害特征。
  • ​等级计算​​:
    • 采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 计算综合减灾能力指数(附录D)。
    • 目标值取国内外先进水平或区域最大值。
  • ​等级划分​​:
    • 分5级(强、较强、中等、较弱、弱),基于标准差(σ)动态调整阈值(表1)。
    • 可视化:用CMYK色值绘制减灾能力等级图。

​五、结果分析​

  1. ​空间分布分析​​:不同行政区的能力等级占比及分布特征。
  2. ​专项能力分析​​:
    • ​灾害管理​​:人员配置、资金投入、预案覆盖度。
    • ​工程设防​​:水库/堤防达标率、地质灾害治理比例。
    • ​监测预警​​:站点密度(气象、水文、地震等)、内涝监测覆盖率。
    • ​物资储备​​:人均库容率、物资种类/数量达标率。
    • ​应急救援​​:消防/医疗资源万人配比、通信基站密度。
    • ​转移安置​​:人均避难面积、避难场所社区覆盖率。

​六、报告编制​

  1. ​结构要求​​:
    • 前言、区域概况、数据调查方法、能力评估过程、结果分析、问题与建议。
  2. ​问题与建议​​:
    • 需结合经济现状与规划,提出改进措施(如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工程加固)。

​七、附录(核心内容)​

  • ​附录A​​:区级政府数据表示例(灾害管理、消防队伍、物资仓库等)。
  • ​附录B​​:基层数据表示例(街道/社区的预案、物资、志愿者等)。
  • ​附录C​​:评估指标体系统一规范(含计算公式与目标值)。
  • ​附录D​​:TOPSIS算法详解(矩阵构建、最优解距离计算、贴近度公式)。

​核心特点​

  • ​灾种针对性​​:指标设计细化到具体灾害类型(如地质灾害区分隐患点与危险边坡)。
  • ​数据驱动​​:强调证明文件支撑,确保数据可追溯。
  • ​动态分级​​:能力等级随区域标准差浮动,避免机械划分。
  • ​实操导向​​:从调查到报告全流程标准化,突出“问题-建议”闭环。

此导则为深圳市减灾能力建设提供了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持的全链条技术规范,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