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标准 > 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

DB52/T 1866-2025 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与管理规范

  • [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 文件大小:1.07 M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安全检测:360:安全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 1866-2025《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建设与管理规范》主要内容总结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贵州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的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涵盖门诊的机构资质、人员配置、场所设置、操作流程、制度管理及信息公示等全流程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包括GB/T 1.1-2020、GB 13495.1(消防安全标志)、GB 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WS 308(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WS/T 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确保门诊建设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


​3. 术语定义​

  • ​破伤风主动免疫制剂(TCV)​​:含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如吸附破伤风疫苗、百白破疫苗等)。
  • ​被动免疫制剂​​:含破伤风抗体的生物制品(如人免疫球蛋白、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等)。
  • ​暴露前/后免疫​​:分别指伤口发生前接种疫苗预防,及暴露后结合伤口与免疫史进行处置的流程。
  • ​接种单位​​:具备预防接种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
  •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与疫苗接种相关的可疑不良反应或事件。

​4. 机构要求​

  • 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明确诊疗和预防接种服务范围。
  • 配备符合冷藏要求的疫苗储存设备及管理制度(如冷链设施、温度监测系统)。

​5. 人员配备​

  • ​资质要求​​:执业医师、护士或乡村医生需经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每年复训考核。
  • ​岗位配置​​:至少2名工作人员,包括预防接种、急救(AEFI处理)、伤口处置专业人员。

​6. 场所要求​

  • ​分区设置​​: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需独立设置接种室,避免与感染高风险科室共用通道;基层单位可与预防接种门诊共用部分区域。
  • ​功能区配置​​:
    • ​接种区​​:标识清晰,配备疫苗注射设备。
    • ​伤口处置区​​:配备冲洗、清创、缝合等设备。
    • ​急救室​​:配置急救药品、设备(如氧气、肾上腺素)。
    • ​冷链区​​:疫苗专用储存设备,支持温度自动监测及数据传输。
  • ​信息化配置​​:需配备扫码接种、电子签核、与省级免疫系统对接的软件及数据安全保障措施。

​7. 操作规范​

  • ​知情同意​​:告知疫苗/药品作用、禁忌、不良反应、费用及补偿方式。
  • ​暴露前免疫​​:按国家免疫规划或说明书完成TCV全程接种(如儿童百白破疫苗程序)。
  • ​暴露后处置​​:
    • ​伤口分类​​:清洁、不洁、污染伤口,结合免疫史决定处理方案。
    • ​处理原则​​:
      • 清洁伤口:完成TCV全程免疫且末剂≤10年者无需加强;>10年需加强1剂。
      • 不洁/污染伤口:TCV末剂≤5年无需加强;>5年或免疫史不全者需加强TCV并注射被动免疫制剂。
      • 免疫功能受损者:缩短加强间隔至5年,严重者需额外注射被动免疫制剂。
    • ​转诊​​:复杂伤口需转至有救治能力的机构。
  • ​信息管理​​:建立电子档案,登记《破伤风暴露后处置登记表》(附录A),保护隐私。
  • ​免疫制剂管理​​:严格遵循《疫苗管理法》《药品管理法》进行采购、储存和使用。

​8. 制度与公示​

  • ​制度建设​​:制定工作流程、疫苗管理、消毒、急救等制度。
  • ​信息公示​​:在门诊公示服务流程、疫苗注意事项、留观提示、咨询电话、科普资料等,并定期更新。

​附录A:破伤风暴露后处置登记表​

规范信息记录格式,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暴露情况(时间、部位、方式)、伤口分类、免疫史、处置措施(TCV/被动免疫制剂使用详情)及医生签字,确保数据可追溯。


​核心目标​​:通过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提升破伤风预防处置门诊的服务质量与安全性,降低感染风险,保障公众健康。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