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标准 > 上海市地方标准(DB31)

DB31/T 1587-2025 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运营技术规范

  • [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 文件大小:1.04 M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安全检测:360:安全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以下是《DB31/T 1587-2025 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运营技术规范》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总体要求​

  1. ​目标​

    • 基于多专业全域数据融合分析,实现运行、服务、维护、管理及应急业务的智能化升级。
    • 提升资源利用率(轨道、车辆、能源、人员),实现绿色低碳目标。
    • 通过故障预测预警增强系统可靠性与运营韧性。
    • 建立风险实时监测、评估、预防的闭环管理。
  2. ​合规性​

    • 符合国家基础标准(如GB/T 30012运营规范、GB 50157设计规范)及网络安全要求(GB/T 22239等)。

​二、智能运行功能要求​

​1. 智能行车组织​

  • ​精准运输规划​
    • 基于客流预测、枢纽需求动态编制/调整运行图,支持网络化跨线运营。
  • ​车辆基地运营准备​
    • 自动编制出入库/检修/洗车计划,远程唤醒列车并自检状态。
  • ​正线行车组织​
    • 实时评估运能运力偏差,动态调整行车间隔及备车投放。
  • ​车辆基地行车组织​
    • 自动生成调车计划,支持作业流程数字化管理。

​2. 智能行车控制​

  • ​列车自主运行​
    • 列车自主申请线路资源,计算安全间隔,支持任意点折返。
  • ​行车韧性保障​
    • 高冗余设计实现主系统故障无感切换,备用系统提供障碍物探测及定位防护。
  • ​灵活行车控制​
    • 支持多制式兼容(移动闭塞/固定闭塞)、灵活编组及快慢车运行。

​3. 智能客运组织​

  • ​车站客流监控​
    • 实时监测客流并预测短期趋势,触发大客流三级预警及管控措施。
  • ​智能清客​
    • 车载视频识别滞留乘客,联动广播并自动确认清客结果。
  • ​客流管控​
    • 自动联动PIS/PA发布信息,调整闸机/出入口控制策略。

​4. 智能设备管控​

  • ​多专业全局监控​
    • 可视化展示设备状态,分析触网供电负载能力并自动限流。
  • ​智能开/关站​
    • 运营前后自动启停站台门、闸机、照明等设备,并自检状态。
  • ​智能乘客上下车​
    • 自适应开关站台门,检测夹人夹物,支持双侧开门策略。

​三、智能服务功能要求​

  1. ​智能出行​
    • 提供实时满载率、空调状态、路径规划等信息,通过APP/PIS推送。
  2. ​智能安检​
    • 非接触式快速安检,AI识别违禁品,支持远程设备监控。
  3. ​智能票务​
    • 多模式售票(电子票、自助终端),支持跨交通方式互联互通。

​四、智能维护功能要求​

  1. ​设备状态监测​
    • 多专业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远程替代人工巡检。
  2. ​设备健康管理​
    • 基于故障概率分析生成健康评估,支持结合部故障定位。
  3. ​生产作业数字化​
    • 自动排程/派单,移动端管理报警、工单及设备状态。
  4. ​运维决策分析​
    • 预测设备寿命,优化维修计划,提供应急处置指导。

​五、智能管理功能要求​

  1. ​人员管理​
    • 司乘智能排班/派班,健康检测绑定值乘任务,AR/VR培训系统。
  2. ​能源管理​
    • 优化ATO曲线降低牵引能耗,动态调节车站照明/空调模式。
  3. ​辅助管理​
    • 构建运营能效评估体系,车辆基地自动化检修/洗车,施工冲突检测。

​六、智能应急功能要求​

​1. 设备故障应急​

  • ​信号/车辆故障​
    • 精准定位故障点,推送处置流程及行车调整预案(如清客、救援)。
  • ​供电故障​
    • 自动扣停失电区域列车,联动重合闸及通风系统。

​2. 乘客相关应急​

  • ​站台门夹人夹物​
    • 立即停车并联动ESB/PSL操作。
  • ​应急疏散​
    • 监测紧急解锁装置,启动区间通风,联动PIS/PA广播。

​3. 环境相关应急​

  • ​轨行区应急​
    • 入侵检测自动断电,异物侵限触发紧急制动。
  • ​火灾/水淹/恶劣天气​
    • 精确定位火源,水位分级报警,湿轨模式限速运行。

​七、数据要求​

  1. ​采集要求​
    • 客流监测精度≥95%,设备状态采集完整率≥90%,异物探测最小识别尺寸50cm×50cm(100m内)。
  2. ​传输实时性​
    • 异常报警传输≤15秒,手持终端信息推送≤5秒。
  3. ​准确性​
    • 短时客流预测准确率≥80%,异物入侵识别率≥95%。
  4. ​安全要求​
    • 数据加密(SM3/MD5)、视频脱敏(人脸马赛克)、敏感信息模糊化。
  5. ​存储要求​
    • 非视频数据存储≥365天,视频数据≥90天。

​八、附录支撑​

  • ​附录A(运营场景)​
    细化如智能清客、多岗位协同等48项场景的操作流程。
  • ​附录B(数据要素)​
    定义六大类数据来源(设备、行车、客流、人因、环境、运营),覆盖200+具体要素。
  • ​附录C(技术要求)​
    规范数据治理、AI算法(如客流预测模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指标。

​核心价值​​:
为上海超大规模轨交网络提供顶层设计框架,推动产业链协作与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安全性及乘客体验,支撑绿色低碳发展。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