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标准 > 海洋行业标准

HY/T 0455.2-2024 海洋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技术规范 第2部分:滩涂

  • [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 文件大小:675.27 KB
  • 标准类型:行业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安全检测:360:安全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海洋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技术规范 第2部分:滩涂》(HY/T 0455.2-2024)的详细内容总结:


一、范围

  • 适用于滩涂(最高潮线与最低潮线之间的泥质/砂质海岸带区域)的海洋生态修复成效评估。
  • 规定评估的调查内容、方法、流程及成果要求。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 引用16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GB/T 12763.6海洋生物调查、HY/T 081红树林监测等)。

三、术语和定义

  • 滩涂(Intertidal Flat)​​:周期性被海水淹没、底质为泥/砂的平坦海岸带区域。
  • 其他术语包括“生态修复成效”“沉积物质量”等。

四、总体原则和要求

  1. 基本原则
    • 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继承HY/T 0455.1-2024)。
  2. 评估重点
    • 根据修复目标差异化选择指标(附录A):
      • 生境恢复:重点评估滩涂面积、水文连通性、沉积物质量。
      • 生物资源恢复:侧重底栖生物、鸟类、入侵物种控制。
      • 典型生态系统修复:红树林/盐沼的成活率、牡蛎礁斑块面积等。
  3. 评估范围
    • 以修复项目用海外缘线向外扩展 ​8km,多地块需分别划定。
  4. 评估时段
    • 修复前后对比,长期跟踪需包含修复后2年内的数据。

五、评估工作流程

分三阶段(图1):

  1. 资料收集与补充调查
  2. 分析与评估
  3. 报告编制

六、资料收集与补充调查

  1. 资料收集内容
    • 修复项目实施方案、验收报告、遥感影像、沉积物质量数据、生物资源(底栖生物/鸟类/保护物种)、典型生态系统(红树林/牡蛎礁等)参数。
  2. 现场踏勘
    • 记录修复效果、周边开发活动、照片/视频需标注位置和时间。
  3. 补充调查要求(附录B)​
    • 时间​:与修复前同季节、同站位。
    • 内容​:
      • 地形地貌(GB/T 17501)
      • 沉积物质量(GB 17378.5)
      • 生物资源(潮间带生物按GB/T 12763.6,鸟类按HJ 710.4)
      • 典型生态系统(红树林按HY/T 081,牡蛎礁按HY/T 0460.7等)

七、评估内容

  1. 项目实施情况分析
    • 对照方案核查工程完成度。
  2. 生态类指标(核心内容)​
    • 滩涂生境​:
      • 面积恢复率(公式2)、堤坝拆除程度(分3级)、沉积物质量变化率(公式3)。
    • 生物资源​:
      • 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公式4-5)、生物量变化率(公式6);
      • 鸟类多样性、保护物种资源量变化率(公式7);
      • 互花米草复发率(公式8)。
    • 典型生态系统​:
      • 红树林:成活率(LY/T 1938)、郁闭度(HY/T 081);
      • 牡蛎礁:斑块面积变化率(公式9)、礁体高度变化率(公式10);
      • 盐沼/海草床:成活率(公式11)、盖度(公式12)。
  3. 效益类指标
    • 社会经济效益(如公众满意度)、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提升)。
  4. 综合评估
    • 加权计算生态类与效益类指标得分(公式13),划分成效等级。

八、评估方法

  1. 指标权重
    • 三级指标权重:必选指标权重大于平均值,可选指标小于平均值(公式1)。
  2. 指标计算
    • 共16项三级指标(附录C),每项按阈值评分(0-100分),加权汇总。
    • 示例​:
      • 滩涂面积恢复率 >50% 得76-100分;
      • 互花米草复发率 <20% 得高分。
  3. 成效评级
    • 依据HY/T 0455.1分为优、良、中、差四级。

九、成果要求

  • 报告需包含:评估范围图、数据来源、指标计算过程、问题分析与建议。
  • 长期跟踪项目需提供2年后的补充调查数据。

附录(核心工具)​

  • 附录A​:修复目标与评估重点对应表(区分必选/可选指标)。
  • 附录B​:补充调查技术要求(指标、频次、方法)。
  • 附录C​:生态类指标评分表(16项指标的分值阈值)。

关键特点

  1. 针对性​:专为滩涂修复设计,突出水文连通性、入侵物种控制。
  2. 量化导向​:通过公式计算恢复率/变化率,减少主观判断。
  3. 可操作性​:明确引用现有国标/行标,降低执行难度。
  4. 动态跟踪​:要求修复后2年内开展评估,支持长期效果监测。

此标准为我国滩涂生态修复提供了系统化的评估框架,强调“修复效果可测量”,推动生态修复从工程实施转向成效管理。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