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3/T 595-2025 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技术指南
资料介绍
以下是《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技术指南》(DB4403/T 595-2025)的主要内容总结,按技术流程和核心要素详细展开:
一、范围与框架
-
适用范围
- 深圳市行政区域陆域范围(含深汕合作区),涵盖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
- 评价时限通常为5年,基准年为最新完整自然年,数据回溯5年(不足则回溯3年)。
-
技术流程
区域概况调查 → 区域发展分析 → 环境管控分析 → 评价单元划定 → 环境因素识别 →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环境影响预测 → 碳排放评价 → 改善对策制定 → 环境管理要求制定 → 跟踪评价 → 成果输出。
二、核心工作内容
(一)基础调查与分析
-
区域概况调查(第5章)
- 数据收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开发强度)、产业结构(类型、规模)、人口分布、交通设施(公路/轨道/枢纽)、市政设施(供水/排水/能源)等(附录A清单)。
- 产业园区:若涉及,需调查污染防治设施及环境风险管理现状(HJ 130/131)。
-
区域发展分析(第6章)
- 梳理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更新整备计划等,评估土地开发强度、产业方向、人口规模趋势。
- 识别重点开发区域、主导行业及建设项目。
-
环境管控分析(第7章)
- 对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明确单元保护要素(如生态/水/大气)和准入清单要求。
(二)评价单元划定(第8章)
-
划定原则
- 承接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结合功能属性(如居住、产业、生态)差异化划定。
- 边界以交通干道、自然地形、行政边界为基准,确保单元连续闭合。
-
单元类型(12类)
类型 识别依据 优先保护单元 生态红线、水源保护区等 农田保护单元 永久基本农田 人居敏感单元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产业发展单元 工业区块线、物流仓储区 交通枢纽单元 机场、港口、高铁站 科研教育/文化旅游单元 高等院校、文化场馆 其他 绿地休闲、农林生产、公用设施、功能混合等 -
编码规则
- 长编码(18位):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编码(13位)+ 街道编码(2位字母)+ 分类码(1位字母)+ 顺序码(2位数字)。
- 短编码(9位):管控单元短码(4位)+ 街道码(2位)+ 分类码(1位)+ 顺序码(2位)。
(分类码示例:优先保护=Y,产业发展=C;街道码示例:福田街道=FT)
(三)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第9章)
-
污染源调查
- 工业/服务业:制造业、餐饮、汽修等行业废水/废气/固废排放。
- 交通源:道路车流量、港口/机场污染物排放。
- 生活源:基于人口规模核算污水、垃圾量(经验系数法)。
- 新污染物:涉及名录内有毒有害物质时需专项分析。
-
污染结构分析
- 统计废水/废气/固废排放总量、行业占比、空间分布(分评价单元)。
-
环境风险
- 调查风险源类型(企业/设施)、历史突发事件及应急措施。
(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第10章)
-
环境质量
- 地表水:监测湖库/河流断面(pH/COD/氨氮等),采用水质指数法评价(HJ 2.3)。
- 大气:设置网格监测点(SO₂/NO₂/PM₂.5等),对标功能区目标(HJ 2.2)。
- 声环境:人居敏感区噪声监测(昼/夜间),评估达标情况(HJ 2.4)。
- 土壤/地下水:重点调查建设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区(HJ 610/964)。
-
生态状况
- 调查优先保护/绿地单元的生物多样性(HJ 19/623)、植被覆盖度。
- 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调节服务必选,物质/文化服务可选),按DB4403/T 141执行。
-
问题诊断
- 结合环境投诉数据(近3年),识别超标因子、生态退化区域成因。
(五)环境影响预测(第11章)
-
分要素预测
- 水环境:评估污水处理能力匹配度,预测受纳水体水质变化。
- 大气:模拟高排放单元对敏感区的影响范围,必要时设防护距离(如二噁英排放源)。
- 噪声:预测产业/交通单元对居住区的噪声贡献值。
- 生态:分析开发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预测GEP变化趋势。
-
承载力分析
- 评估土地、水、环境资源对开发规模的支撑能力,识别瓶颈因素。
(六)碳排放评价(第12章)
- 现状调查
- 能源结构、工业过程、废弃物处理等碳排放源(参考广东省清单指南)。
- 趋势评估
- 识别重点增碳行业(如制造业、能源供应),分析减排潜力与双控目标符合性。
(七)对策与管理要求
-
改善对策(第13章)
- 产业引入:鼓励绿色产业,限制高污染行业。
- 空间优化:保护生态敏感区,调整邻避设施布局。
- 污染防控:分要素提治理措施(如VOCs深化治理、固废资源化)。
- 低碳发展:推动能源替代、工艺升级。
-
环境管理清单(第14章)
- 评价单元要求(附录E):
- 约束性条款:严禁生态保护区内工业开发。
- 预期性条款:鼓励产业单元使用可再生能源。
- 行业要求(附录E):
- 污染排放标准、风险防控措施(如危废仓库防渗)、碳减排路径。
- 评价单元要求(附录E):
三、成果输出
-
评价报告(第18章)
- 章节按附录D设置,包含区域概况、问题诊断、预测结论、管理建议。
-
生态环境管理清单
- 正文(目标+总体管控要求)+ 附件(单元划界图、单元/行业管理要求表)。
-
图件规范(附录F)
- 必选图件:评价单元总图、与生态红线/水气功能区叠加关系图。
- 制图标准:CGCS2000坐标系,评价单元用特定色块标注(如优先保护=绿色,产业=棕色)。
-
跟踪评价(第15章)
- 每5年评估一次,重点核查环境目标达成率及清单执行效果。
四、创新点
- 评价单元精细分类:12类单元实现“一类一策”管理。
- GEP核算应用:将生态价值量化纳入评价体系。
- 管理清单落地:将准入清单转化为可操作的单元/行业条款。
此指南为深圳市提供了覆盖“评价-管控-监督”全链条的生态环境管理技术框架,强调数据驱动和空间差异化治理。
相关资料
- DB44/T 2669-2025 文化和旅游公共数据采集规范
- DB44/T 2681-2025 日化用品致畸毒性斑马鱼评价指南
- DB44/T 2670-2025 绿色品牌建设规范
- DB44/T 2673-2025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蒸汽药罐
- DB44/T 2688-2025 柑桔木虱田间种群调查测报技术规程
- DB44/T 2672-2025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规范
- DB44/T 2683-2025 老年肌少症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规范
- DB44/T 2686-2025 林业一体化数据库规范
- DB44/T 2666-2025 家政服务 家政从业人员心理疏导规范
- DB44/T 2680-2025 Beagle犬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