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标准 > 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

DB44/T 2607.2-2025 滨海蓝碳碳汇能力调查与核算技术指南 第2部分:红树林

  • [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 文件大小:1.01 M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安全检测:360:安全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滨海蓝碳碳汇调查与核算技术指南 第2部分:红树林》主要内容总结


​1. 范围与规范性引用​

  • ​适用范围​​:广东省行政管辖范围内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汇调查与核算,涵盖植被与土壤碳库的测量、碳储量计算及碳汇核算。
  • ​引用标准​​:包括HY/T 0349-2022(海洋碳汇)、LY/T系列(林业碳汇)等国家标准,确保方法科学性与规范性。

​2. 核心术语定义​

  • ​红树林​​:热带/亚热带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耐盐木本群落。
  • ​碳库组成​​:包括植被碳库(地上/地下活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碳库(有机碳)。
  • ​碳储量​​:生态系统内存储的有机碳总量,以兆克碳(Mg C)为单位。
  • ​关键参数​​:如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等均有明确定义。

​3. 野外调查方法​

​3.1 样方设置​
  • ​方法选择​​:综合样线取样、随机取样和栅格取样,适应广东省红树林分散、异质性高的特点。
  • ​样方面积​​:
    • 乔木样方:100 m²(10 m×10 m)。
    • 灌木/藤本样方:10 m²。
    • 呼吸根/凋落物样方:1 m²。
  • ​数量与频次​​:异质性高区域增加样方数量;生物量测定建议每年8-9月进行,台风前后需加测。
​3.2 植被调查​
  • ​工具​​:卫星定位仪、胸径尺、测高仪、呼吸根采集工具等。
  • ​测量内容​​:
    • ​乔木​​:胸径(不同形态适应性测量)、树高、树种。
    • ​灌木​​:冠幅、基径、树高。
    • ​枯立木​​:按腐烂等级(1-3级)折算生物量。
    • ​呼吸根/凋落物​​:密度统计与干重测定。
    • ​倒木​​:分级测量直径,体积计算采用样线相交法。
  • ​实验室分析​​:干重测定(60℃烘干)、碳转换系数(元素分析仪)、木材密度(排水法)等。
​3.3 土壤调查​
  • ​采样深度​​:标准100 cm,分层取样(0-15 cm、15-30 cm等)。
  • ​工具​​:土柱采样器、容重测定设备。
  • ​步骤​​:去除表层凋落物,垂直采样避免挤压,分层记录并低温保存。
  • ​实验室分析​​:容重(干重/体积)、有机碳含量(元素分析仪/灼烧法)、沉积速率(同位素定年法)。

​4. 碳储量核算方法​

​4.1 植被碳储量​
  • ​异速生长方程​​:附录C提供主要树种(如无瓣海桑、秋茄)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方程。
    • 示例: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 W_{AGB} = 0.034 /times (DBH^2 /times H)^{0.966}
  • ​碳转换系数​​:实验室测定的有机碳含量(%),乘以生物量得碳储量。
  • ​分类计算​​:
    • ​乔木/灌木​​:异速方程法或体积转化法(三维扫描)。
    • ​枯立木​​:按腐烂等级(1级97.5%、2级85%)折算活木生物量。
    • ​倒木​​:体积公式结合木材密度计算。
  • ​总植被碳储量​​:各组分(乔木、灌木、凋落物等)碳储量加和,乘以面积。
​4.2 土壤碳储量​
  • ​分层计算​​:每层有机碳密度(容重×有机碳%)乘以厚度,累加得土柱总碳储量。
  • ​区域扩展​​:样方平均值乘以面积,考虑标准差(σ)评估误差。
  • ​公式示例​​:CB_{/text{土壤}} = /sum (/overline{CB}_{/text{土柱}} /times S_{/text{样方}})
​4.3 总碳储量​
  • 植被与土壤碳储量之和:CB_{/text{总}} = CB_{/text{植被}} + CB_{/text{土壤}}

​5. 碳汇核算方法​

​5.1 植被碳汇​
  • ​净初级生产力法​​:利用附录F数据(如湛江混合群落611.34 g C/m²/年),公式 CS_{/text{植被}} = /sum (A_i /times P_i /times CF_i)
  • ​碳储量差值法​​:多年数据差值计算年均碳汇,CS_{/text{植被}} = /sum (C_{i,tn} /times A_{i,tn} - C_{i,t0} /times A_{i,t0}) / n
​5.2 土壤碳汇​
  • ​差值法​​:多年土壤碳储量变化计算。
  • ​沉积速率法​​:结合容重、有机碳含量与沉积速率(附录E数据,如湛江高桥316.08 g C/m²/年),公式 CS_{/text{土壤}} = DBD /times S /times R /times A
​5.3 总碳汇​
  • 植被与土壤碳汇之和:CS_{/text{总}} = CS_{/text{植被}} + CS_{/text{土壤}}

​6. 附录与数据支持​

  • ​规范性附录​​:植被/土壤调查记录表(附录A、B),确保数据标准化。
  • ​资料性附录​​:
    • ​异速方程​​(附录C):覆盖无瓣海桑、拉关木等9个树种。
    • ​实测数据​​:广东省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附录D,如湛江金鸡村0.97%)、沉积速率(附录E)、净初级生产力(附录F,如深圳湾653.95 g C/m²/年)。
  • ​参考文献​​:涵盖国内外红树林碳汇研究,支撑方法科学性。

​7. 实施与责任​

  • ​归口单位​​: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负责组织实施。
  • ​起草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等,结合本地实践与科研数据。

​核心价值​

  • ​地域针对性​​:针对广东省红树林分布特点(分散、斑块异质),优化样方设置与数据采集。
  • ​实操指导​​:从野外操作到实验室分析,提供全流程技术细节。
  • ​数据支撑​​:附录提供本地化参数,减少实际核算中的不确定性。
  • ​科学严谨性​​:引用国家标准,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如放射性定年、三维扫描技术),确保方法前沿性。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