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983-2025 农村牧区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
资料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DB15/T 3983-2025)主要内容总结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 适用范围:适用于苏木(乡、镇)、嘎查(村)的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街道、社区可参照执行。
- 核心术语:
- 气象灾害:涵盖干旱、大风、暴雨、冰雹等12类灾害。
- 气象协理员:苏木级工作人员,负责协助防灾减灾工作。
- 气象信息员:村级人员,承担预警传递、灾情上报等职责。
- 风险地图:标注灾害风险区域、避灾资源的地理信息图。
二、组织体系建设
- 组织架构:
- 苏木政府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联动机制。
- 纳入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与应急、水利、农牧等部门协同。
- 服务组织:
- 气象服务工作站:按“五有”标准建设(职能、人员、场所、装备、机制)。
- 场所与装备:配备计算机、网络、应急广播等设施,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 信息员队伍:
- 配备要求:苏木配1-2名协理员,嘎查至少1名信息员,重点单位设联系人。
- 职责分工:
- 协理员:统筹防灾工作,指导设施维护、灾情收集、科普宣传。
- 信息员:传递预警、协助灾情调查、参与应急演练。
- 重点单位联系人:负责预警接收、应急准备及科普培训。
三、预案体系
- 应急预案:
- 苏木制定预案,明确启动标准(如灾害等级、经济损失)、应急流程(组织、预警、处置)。
- 报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定期修订。
- 应急行动计划:
- 嘎查和重点单位编制计划,明确转移路线、避灾场所、责任人等,报苏木备案。
- 风险地图:
- 调查内容:自然风险点(山洪、滑坡区)、社会环境(弱势群体分布)、防灾资源(避灾场所、物资储备)。
- 绘制标准:结合地理符号国标,标注隐患区、转移路线、应急设施。
- 应急演练:
- 每年至少1次,模拟指挥、预警传递、自救互救等场景,覆盖村干部、信息员、群众代表。
四、预警信息传播体系
- 发布策略:
- 将防灾责任人、信息员、重点单位联系人纳入预警系统发布群组。
- 传播途径:
- 常规手段:应急广播、手机短信、微信等。
- 紧急情况:对讲机、锣鼓、入户通知,确保信息全覆盖。
五、应急响应体系
- 应急准备:
- 重点单位需通过应急准备认证,配备预警设施、明确防御指引,定期排查隐患。
- 响应机制:
- 根据预案启动响应,采取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措施,重点单位落实防御职责。
六、科普宣传体系
- 培训计划:
- 苏木每年制定计划,组织村干部、信息员参加旗县级或本级培训,内容涵盖防御知识、农业气象技术。
- 宣传活动:
- 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开展宣传,更新宣传栏内容,分发资料,普及预警信号、避险技能。
七、长效机制
- 制度保障:
- 将气象防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目标管理。
- 人员管理:
- 稳定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立考核、培训、奖励制度。
- 资金保障:
- 苏木、嘎查安排专项资金,确保设施维护、人员培训、宣传活动的持续运行。
八、其他要求
- 规范性引用:遵循GB/T 1.1-2020标准起草,由内蒙古气象标委会归口。
- 实施主体:气象局、气象台及地方气象局联合起草,明确责任分工。
总结
该标准系统构建了内蒙古农村牧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从组织架构到应急预案、从预警传播到应急响应,强调“平战结合”,注重基层能力建设(如信息员队伍、风险地图),并通过科普宣传和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性,旨在提升农牧区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资料
- DB15/T 933-2025 极端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雨量监测指标
- DB15/T 878-2025 飞机人工增雨(雪)业务规范
- DB15/T 712-2025 防雷安全重点单位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技术评价规范
- DB15/T 711-2025 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技术规范
- DB15/T 577-2025 太阳能资源计算与评估方法
- DB15/T 500.13-2025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3部分:综合管廊
- DB15/T 500.12-2025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2部分:空管设施
- DB15/T 500.11-2025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1部分:城市桥梁
- DB15/T 500.10-2025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0部分:城市照明设施
- DB15/T 5-2025 羊用半棚式塑料暖棚建筑使用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