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983-2025 农村牧区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

  • [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 文件大小:367.15 K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安全检测:360:安全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DB15/T 3983-2025)主要内容总结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 ​适用范围​​:适用于苏木(乡、镇)、嘎查(村)的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街道、社区可参照执行。
  • ​核心术语​​:
    • ​气象灾害​​:涵盖干旱、大风、暴雨、冰雹等12类灾害。
    • ​气象协理员​​:苏木级工作人员,负责协助防灾减灾工作。
    • ​气象信息员​​:村级人员,承担预警传递、灾情上报等职责。
    • ​风险地图​​:标注灾害风险区域、避灾资源的地理信息图。

二、组织体系建设

  1. ​组织架构​​:
    • 苏木政府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联动机制。
    • 纳入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与应急、水利、农牧等部门协同。
  2. ​服务组织​​:
    • ​气象服务工作站​​:按“五有”标准建设(职能、人员、场所、装备、机制)。
    • ​场所与装备​​:配备计算机、网络、应急广播等设施,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3. ​信息员队伍​​:
    • ​配备要求​​:苏木配1-2名协理员,嘎查至少1名信息员,重点单位设联系人。
    • ​职责分工​​:
      • ​协理员​​:统筹防灾工作,指导设施维护、灾情收集、科普宣传。
      • ​信息员​​:传递预警、协助灾情调查、参与应急演练。
      • ​重点单位联系人​​:负责预警接收、应急准备及科普培训。

三、预案体系

  1. ​应急预案​​:
    • 苏木制定预案,明确启动标准(如灾害等级、经济损失)、应急流程(组织、预警、处置)。
    • 报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定期修订。
  2. ​应急行动计划​​:
    • 嘎查和重点单位编制计划,明确转移路线、避灾场所、责任人等,报苏木备案。
  3. ​风险地图​​:
    • ​调查内容​​:自然风险点(山洪、滑坡区)、社会环境(弱势群体分布)、防灾资源(避灾场所、物资储备)。
    • ​绘制标准​​:结合地理符号国标,标注隐患区、转移路线、应急设施。
  4. ​应急演练​​:
    • 每年至少1次,模拟指挥、预警传递、自救互救等场景,覆盖村干部、信息员、群众代表。

四、预警信息传播体系

  1. ​发布策略​​:
    • 将防灾责任人、信息员、重点单位联系人纳入预警系统发布群组。
  2. ​传播途径​​:
    • 常规手段:应急广播、手机短信、微信等。
    • 紧急情况:对讲机、锣鼓、入户通知,确保信息全覆盖。

五、应急响应体系

  1. ​应急准备​​:
    • 重点单位需通过应急准备认证,配备预警设施、明确防御指引,定期排查隐患。
  2. ​响应机制​​:
    • 根据预案启动响应,采取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措施,重点单位落实防御职责。

六、科普宣传体系

  1. ​培训计划​​:
    • 苏木每年制定计划,组织村干部、信息员参加旗县级或本级培训,内容涵盖防御知识、农业气象技术。
  2. ​宣传活动​​:
    • 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开展宣传,更新宣传栏内容,分发资料,普及预警信号、避险技能。

七、长效机制

  1. ​制度保障​​:
    • 将气象防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目标管理。
  2. ​人员管理​​:
    • 稳定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立考核、培训、奖励制度。
  3. ​资金保障​​:
    • 苏木、嘎查安排专项资金,确保设施维护、人员培训、宣传活动的持续运行。

八、其他要求

  • ​规范性引用​​:遵循GB/T 1.1-2020标准起草,由内蒙古气象标委会归口。
  • ​实施主体​​:气象局、气象台及地方气象局联合起草,明确责任分工。

总结

该标准系统构建了内蒙古农村牧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从组织架构到应急预案、从预警传播到应急响应,强调“平战结合”,注重基层能力建设(如信息员队伍、风险地图),并通过科普宣传和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性,旨在提升农牧区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