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895-2025 旅游气候资源评价规范 草原旅游

  • [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 文件大小:721.91 KB
  • 标准类型:地方标准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安全检测:360:安全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 3895-2025《旅游气候资源评价规范 草原旅游》主要内容总结


​1. 范围与适用性​

  • ​适用范围​​:规范草原旅游气候资源的评价工作,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气候资源利用、评估等场景。
  • ​评价时段​​:通常为5月至9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引用多项国家标准和气象行业标准,包括:

  • ​GB/T 27963-2011​​: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 ​QX/T 593-2020​​:气候资源评价通用指标
  • ​QX/T 670-2023​​:气候禀赋评价
  • 其他涉及植被、气象监测的标准(如QX/T 188、GB/T 34814)。

​3. 术语与定义​

  • ​旅游气候资源​​:直接或间接激发旅游动机的气候要素。
  • ​气候禀赋​​:气候的舒适性、多样性、稀缺性等优势。
  • ​气候舒适度​​:人体对气温、湿度、风速、日照的适宜感受。
  • ​大气含氧量百分比​​:海拔高度对氧气含量的影响。
  •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反映植被覆盖的量化指标。

​4. 评价指标体系​

分为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具体如下:

​4.1 气候禀赋​
  • ​二级指标​​:气温、降水、湿度、风、气压。
  • ​三级指标​​(示例):
    • 平均气温(优:≤24℃;良:24-27℃;一般:>27℃)。
    • 无降水日数占比(优≥55%,良38-55%,一般<38%)。
    • 大气含氧量百分比(优≥85%,良75-85%,一般<75%)。
​4.2 气候不利条件​
  • ​二级指标​​:高温、降水、风、强对流天气。
  • ​三级指标​​(示例):
    • 高温日数占比(低影响≤3%,中3-10%,高>10%)。
    • 强风日数占比(低≤1%,中1-7%,高>7%)。
​4.3 气候舒适性​
  • ​二级指标​​:人体舒适度指数、气候度假指数、气候旅游指数。
  • ​等级划分​​:
    • 优(≥82%舒适日)、良(66-82%)、一般(<66%)。
​4.4 植被指数​
  • ​唯一二级指标​​:NDVI,直接用于评价草原生态质量。

​5. 计算方法​

​5.1 气候舒适性指数​
  • ​人体舒适度指数​​(公式B.1):结合温度、湿度、风速计算,分10级(酷热至寒冷)。
  • ​气候度假指数​​(公式B.2-B.3):综合有效温度、云量、降水、风速,分9级(理想至特别不适宜)。
  • ​气候旅游指数​​(公式B.4):考虑白天与全天气候条件,分10级(特别舒适至极度不舒适)。
​5.2 综合评价指数​
  • ​计算公式​​:
    I_{GT} = a /times G + b /times U + c /times C + d /times VI
    其中,G(气候禀赋优率)、U(不利条件优率)、C(舒适性优率)、VI(植被指数),权重a-d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
  • ​等级划分​​:按百分位数分5级(优秀至一般)。

​6.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步骤​​:
    1. 构建判断矩阵,通过专家评分确定指标间重要性。
    2. 计算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公式C.1-C.2)。
    3. 一致性检验(CI、CR值需<0.1)。
  • ​权重修正​​:若一致性不满足,调整矩阵直至通过检验。

​7. 附录内容​

  • ​附录A​​:详细列出21项三级指标的阈值与等级表。
  • ​附录B​​:气候舒适性指数的具体公式与分级标准。
  • ​附录C​​: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推导与检验流程。

​8. 应用意义​

  • ​科学评价​​:通过多维度指标量化草原旅游气候资源,为规划开发提供依据。
  • ​生态保护​​:NDVI指标强调植被覆盖对旅游可持续性的重要性。
  • ​游客体验优化​​:气候舒适性指数指导旅游季节选择与服务设计。

​9. 创新点​

  • ​综合性与系统性​​:首次整合气候禀赋、不利条件、舒适性与生态指标。
  • ​动态调整​​:评价时段可根据实际调整,增强适用性。
  • ​客观权重分配​​:通过层次分析法减少主观偏差,提升评价科学性。

该标准为内蒙古草原旅游提供了全面、可操作的气候资源评价框架,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