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892-2025 荒漠生态系统退化诊断技术规范
资料介绍
《DB15/T 3892-2025 荒漠生态系统退化诊断技术规范》是内蒙古自治区针对荒漠生态系统制定的退化诊断标准,主要内容涵盖以下方面:
1. 适用范围
- 适用于温性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和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基于地面监测数据的气候适应性评价与退化诊断,服务于科研、管理和生态保护。
2. 核心术语与定义
- 退化诊断指标:包括荒漠生态系统退化、气候适宜性、优势种、建群种、优良牧草、物种丰富度、退化指示植物等术语的明确定义,为诊断提供概念基础。
3. 气候适宜性评价
- 评价指标:采用生长季相对湿润度(MI),计算公式为
MI = (P - PET)/PET
,其中P为降水量,PET为潜在蒸散量(FAO Penman-Monteith法计算)。 - 等级划分:通过百分位数法将气候适宜性分为三级:
- 适应(MI > MI₇₀)、较适应(MI₃₀ < MI ≤ MI₇₀)、不适应(MI ≤ MI₃₀)。
4. 退化诊断指标与等级
诊断指标
- 草原化荒漠:群落地上生物量下降率(BR)、优势种及优良牧草相对生物量(DS)、退化指示种相对生物量(TS)、物种丰富度下降率(BD)。
- 典型/极旱荒漠:地上生物量下降率(BR)、上层轻质土壤侵蚀率(SE)。
退化等级划分
- 四级退化:未退化(I)、轻度(II)、中度(III)、重度(IV),各指标阈值明确(如BR ≤ -55%为重度退化)。
5. 诊断方法与流程
数据获取
- 样地设置:灌木样方(5m×5m或更大)、草本样方(1m×1m),分层采样土壤(0-5cm和5-10cm)。
- 基准值确定:优先使用对照样地实测值,无对照时参考附录基准值(如草原化荒漠草本生物量基准为40-60 g/m²)。
诊断流程
- 草原化荒漠:
- 计算地上生物量下降率等级值(I₁)。
- 结合优势种(DS)和退化指示种(TS)调整等级(I₂)。
- 纳入物种丰富度变化(BD)确定最终等级(I₃)。
- 典型/极旱荒漠:
- 计算生物量下降率等级(I₁)。
- 结合土壤侵蚀率(SE)调整等级(I₂)。
6. 附录支持数据
- 附录A/B:提供不同荒漠类型草本和灌丛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基准值(如霸王群落530 g/m²)。
- 附录C:物种丰富度基准值(草原化荒漠10种/m²,典型荒漠3种/m²)。
- 附录D:列出优良牧草(如短花针茅、碱韭)和退化指示植物(如牛心朴子、骆驼蓬)。
7. 参考文献
- 引用生态学研究和生物量模型等文献,为标准提供理论支撑。
总结
该标准通过多维度指标(生物量、物种组成、土壤侵蚀)和分步诊断流程,系统评估荒漠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强调气候因素的动态影响,为生态修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际应用中需结合附录基准值,灵活处理有无对照样地的情况,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相关资料
- DB15/T 933-2025 极端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雨量监测指标
- DB15/T 878-2025 飞机人工增雨(雪)业务规范
- DB15/T 712-2025 防雷安全重点单位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技术评价规范
- DB15/T 711-2025 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技术规范
- DB15/T 577-2025 太阳能资源计算与评估方法
- DB15/T 500.13-2025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3部分:综合管廊
- DB15/T 500.12-2025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2部分:空管设施
- DB15/T 500.11-2025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1部分:城市桥梁
- DB15/T 500.10-2025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第10部分:城市照明设施
- DB15/T 5-2025 羊用半棚式塑料暖棚建筑使用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