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除湿 [刘晓华,李震,张涛 著] 2014年版
资料介绍
溶液除湿
作者:刘晓华,李震,张涛 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空气除湿(或加湿)过程是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重要环节,选取适宜的空气湿度处理方式对合理满足建筑室内环境需求、降低建筑能耗具有重要意义。溶液除湿(或称溶液调湿、液体除湿)是一种能够有效满足空气湿度处理需求、综合利用多种品位能源的高效除湿方式。《溶液除湿》共分为10章,对溶液除湿空气处理方式的相关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全面阐述,涵盖了溶液除湿方式的基础理论、基本流程、处理装置及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吸湿溶液的基本性质、溶液除湿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历程,溶液除湿装置的理论分析方法、性能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溶液除湿过程的热湿耦合特性及流程构建原则,余热驱动型和热泵驱动型溶液除湿空气处理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实际性能,以及基于溶液除湿装置构建的舒适性和工艺性空调系统解决方案等。《溶液除湿》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暖通空调行业的研究者、设计师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建筑环境对湿度处理过程的需求
1.1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要求
1.1.1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要求
1.1.2 工业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要求
1.2 我国室外气象参数与空气处理过程的要求
1.2.1 室外气象参数与处理过程需求
1.2.2 目前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
1.3 常用的空气湿度处理方式
1.3.1 对空气的除湿过程
1.3.2 对空气的加湿过程
1.4 溶液除湿技术的发展历史
1.5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溶液除湿的基本原理
2.1 吸湿溶液的基本物性
2.1.1 常用的吸湿溶液
2.1.2 吸湿溶液与纯水的物性比较
2.2 溶液除湿的基本原理
2.2.1 溶液除湿方式的基本原理
2.2.2 典型的除湿、再生装置
2.3 溶液除湿一再生的处理流程
2.3.1 溶液除湿一再生的基本处理流程
2.3.2 与太阳能结合的溶液除湿方式
2.3.3 与热泵结合的溶液除湿方式
2.3.4 与BCHP结合的溶液除湿方式
第3章 绝热型溶液除湿/再生装置的传热传质性能
3.1 传热传质数学模型
3.1.1 顺流流型
3.1.2 逆流流型
3.1.3 叉流流型
3.2 实验与模型验证
3.2.1 实验测试
3.2.2 传热传质系数与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3.3 传热传质过程的解析解
3.3.1 简化假设条件
3.3.2 不同流型热质交换过程的解析解
3.3.3 对解析求解结果的分析
3.4 性能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
3.4.1 传质单元数NTUm的影响
3.4.2 气液流量比R的影响
3.4.3 流型的影响
3.4.4 空气与溶液进口状态在焓湿图上相对位置的影响
第4章 内冷型溶液除湿/再生装置的传热传质性能
4.1 传热传质数学模型
4.2 实验与模型验证
4.2.1 内冷型溶液除湿装置
4.2.2 内冷型溶液除湿实验台
4.2.3 实验数据与模型验证
4.2.4 除湿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内冷型溶液除湿装置流型分析
4.3.1 极端工况:冷却介质冷却能力无穷大
4.3.2 极端工况:冷却介质无冷却能力
4.3.3 常规工况:冷却介质有限冷却能力
4.4 内冷型与绝热型除湿装置的比较
4.4.1 理论性能比较
4.4.2 计算性能比较
第5章 溶液除湿/再生过程的显著特点——热湿耦合
5.1 传热与传质过程的耦合影响特性
5.1.1 传热与传质过程的相互影响
第6章 溶液全热回收装置与流程构建
第7章 溶液除湿空气处理流程构建
第8章 余热驱动的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
第9章 热泵驱动的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
第10章 基于溶液调湿方式的空调系统及应用案例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刘晓华,李震,张涛 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空气除湿(或加湿)过程是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重要环节,选取适宜的空气湿度处理方式对合理满足建筑室内环境需求、降低建筑能耗具有重要意义。溶液除湿(或称溶液调湿、液体除湿)是一种能够有效满足空气湿度处理需求、综合利用多种品位能源的高效除湿方式。《溶液除湿》共分为10章,对溶液除湿空气处理方式的相关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全面阐述,涵盖了溶液除湿方式的基础理论、基本流程、处理装置及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吸湿溶液的基本性质、溶液除湿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历程,溶液除湿装置的理论分析方法、性能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溶液除湿过程的热湿耦合特性及流程构建原则,余热驱动型和热泵驱动型溶液除湿空气处理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实际性能,以及基于溶液除湿装置构建的舒适性和工艺性空调系统解决方案等。《溶液除湿》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暖通空调行业的研究者、设计师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建筑环境对湿度处理过程的需求
1.1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要求
1.1.1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要求
1.1.2 工业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要求
1.2 我国室外气象参数与空气处理过程的要求
1.2.1 室外气象参数与处理过程需求
1.2.2 目前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
1.3 常用的空气湿度处理方式
1.3.1 对空气的除湿过程
1.3.2 对空气的加湿过程
1.4 溶液除湿技术的发展历史
1.5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溶液除湿的基本原理
2.1 吸湿溶液的基本物性
2.1.1 常用的吸湿溶液
2.1.2 吸湿溶液与纯水的物性比较
2.2 溶液除湿的基本原理
2.2.1 溶液除湿方式的基本原理
2.2.2 典型的除湿、再生装置
2.3 溶液除湿一再生的处理流程
2.3.1 溶液除湿一再生的基本处理流程
2.3.2 与太阳能结合的溶液除湿方式
2.3.3 与热泵结合的溶液除湿方式
2.3.4 与BCHP结合的溶液除湿方式
第3章 绝热型溶液除湿/再生装置的传热传质性能
3.1 传热传质数学模型
3.1.1 顺流流型
3.1.2 逆流流型
3.1.3 叉流流型
3.2 实验与模型验证
3.2.1 实验测试
3.2.2 传热传质系数与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3.3 传热传质过程的解析解
3.3.1 简化假设条件
3.3.2 不同流型热质交换过程的解析解
3.3.3 对解析求解结果的分析
3.4 性能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
3.4.1 传质单元数NTUm的影响
3.4.2 气液流量比R的影响
3.4.3 流型的影响
3.4.4 空气与溶液进口状态在焓湿图上相对位置的影响
第4章 内冷型溶液除湿/再生装置的传热传质性能
4.1 传热传质数学模型
4.2 实验与模型验证
4.2.1 内冷型溶液除湿装置
4.2.2 内冷型溶液除湿实验台
4.2.3 实验数据与模型验证
4.2.4 除湿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内冷型溶液除湿装置流型分析
4.3.1 极端工况:冷却介质冷却能力无穷大
4.3.2 极端工况:冷却介质无冷却能力
4.3.3 常规工况:冷却介质有限冷却能力
4.4 内冷型与绝热型除湿装置的比较
4.4.1 理论性能比较
4.4.2 计算性能比较
第5章 溶液除湿/再生过程的显著特点——热湿耦合
5.1 传热与传质过程的耦合影响特性
5.1.1 传热与传质过程的相互影响
第6章 溶液全热回收装置与流程构建
第7章 溶液除湿空气处理流程构建
第8章 余热驱动的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
第9章 热泵驱动的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
第10章 基于溶液调湿方式的空调系统及应用案例
附录
参考文献
相关资料
- 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实施细则系列丛书 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细则 2019年 吴松勤,高新京 主编
- 工程机械手册 环卫与环保机械 2018年版
- 建筑装饰施工手册 2019年版 裴会芳,王文雅著
- 装配式建筑用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与应用技术 杨正宏主编 高峰副主编 2019年版
-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口袋书 工程监理 张玉波主编 2019年版
-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口袋书 构件制作 高中主编 张健,许德民副主编 张长飞参编 2019年版
-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口袋书 钢筋加工 黄营主编 2019年版
-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应用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 2018年版
- 钢结构与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万李责任编辑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 2019年版
- 高海拔地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严晗编著 2019年版
下载说明
本站资源使用网盘存储,可以一键转存和下载,下载速度一流;本站资源均为RAR/ZIP 格式压缩,为确保资源能够正常使用,需使用【WinRAR】等进行解压;
本站资源解压后格式为PDF的,为保证正常使用,推荐【Adobe Reader 8.0】以上版本进行阅读;
如果您发现文件无法下载,请稍后再次尝试;若依然如此,请到 报错页面 告诉我们。
本站提供的标准文件一般为PDF格式,如果您需要Word版本,可搜索【PDF转换成Word软件】进行转换;
本站资料均为网上收集,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资料仅供学习交流之用,请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正式场合使用,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