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方法及应用
资料介绍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方法及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方法及应用》以高性能复杂电子装备研制的关键技术为主线,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机电耦合技术的建模理论、求解策略与方法。全书共9章,包括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现状、电子装备机、电、热(结构位移场、电磁场、温度场)场耦合理论建模、机电热场耦合问题的求解策略与方法、机械结构因素对天伺馈系统性能的影响机理、机电耦合的综合测试技术与评价方法、基于机电耦合理论模型的机电耦合优化设计以及机电耦合分析与设计的软件系统及其研制,并给出了一些应用机电耦合理论与方法的典型工程案例。《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方法及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机械工程专业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电子装备设计、生产、维修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序前言第1章 绪论 1.1 电子装备的定义与特点 1.2 电子装备的基本组成 1.2.1 电子装备的结构部分 1.2.2 电子装备的电气部分 1.3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1.3.1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国外现状 1.3.2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国内现状 1.3.3 电子装备的发展趋势 1.4 电子装备传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4.1 电子装备的传统设计方法及存在问题 1.4.2 电子装备的机电耦合问题及解决方法 1.5 电子装备设计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1.5.1 电子装备系统设计的整体论 1.5.2 电子装备的机电耦合理论 1.5.3 电子装备的测试与评价方法 1.5.4 电子装备的环境防护与组装 1.5.5 特种电子装备 1.5.6 电子装备的机电耦合设计 参考文献第2章 电子装备的机电热场耦合理论模型 2.1电磁场、结构位移场、温度场、流场的场描述方程 2.1.1 电磁场 2.1.2 结构位移场 2.1.3 温度场 2.1.4 流场 2.2 各物理场之间的相互关系 2.3 多物理场耦合问题数学模型建立的思考 2.4 反射面天线机电两场耦合模型 2.4.1 主反射面变形的影响 2.4.2 馈源位置误差的影响 2.4.3 馈源指向误差的影响 2.4.4 机电两场耦合模型 2.4.5 双反射面天线 2.4.6 试验验证 2.5 平板裂缝天线机电两场耦合模型 2.5.1 辐射缝位置偏移的影响 2.5.2 辐射缝指向偏转的影响 2.5.3 缝腔变形对辐射缝电压的影响 2.5.4 机电两场耦合模型 2.5.5 试验验证 2.6 有源相控阵天线机电热三场耦合模型 2.6.1 辐射单元位置偏移的影响 2.6.2 辐射单元指向偏转的影响 2.6.3 温度对T/R组件电流幅度的影响 2.6.4 温度对T/R组件电流相位的影响 2.6.5 机电热三场耦合模型 2.7 高密度组装系统机电热三场耦合模型 2.7.1 接触缝隙的影响 2.7.2 散热孔和结构变形的影响 2.7.3 机电热三场耦合模型 2.7.4 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第3章 机电热场耦合问题的求解策略与方法 3.1 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的求解策略 3.2 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的求解方法 3.3 多物理场网格匹配的一般方法 3.4 机电两场之间的网格转换与信息传递 3.5 机电热三场之间的网格转换与信息传递 3.5.1 变形信息的传递 3.5.2 变形网格的提取 参考文献第4章 机械结构因素对天伺馈系统性能的影响 4.1 结构因素对电性能影响的数据挖掘方法 4.1.1 数据建模方法 4.1.2 数据样本的获取 4.1.3 数据挖掘的多核回归方法 4.1.4 数据挖掘的应用 4.2 反射面天线结构因素对电性能的影响 4.2.1 数据收集与挖掘 4.2.2 影响机理分析模型的建立 4.2.3 试验验证 4.3 平板裂缝天线结构因素对电性能的影响 4.3.1 结构因素和电性能的层次化关系模型 4.3.2 辐射功能构成件中结构因素对单元幅相的影响 4.3.3 耦合功能构成件中结构因素对单元幅相的影响 4.3.4 激励功能构成件中结构因素对驻波的影响 4.3.5 样件制作与试验验证 4.4 微波馈线与滤波器结构因素对电性能的影响 4.4.1 结构因素对谐振腔滤波器影响的层次化关系模型 4.4.2 结构因素对谐振腔无载Q值的影响 4.4.3 结构因素对耦合系数的影响 4.4.4 调谐螺钉对谐振频率和耦合系数的影响 4.4.5 结构因素对微波滤波器功率容量的影响 4.4.6 样件制作与试验验证 4.5 雷达天线伺服系统结构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1 间隙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4.5.2 摩擦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4.5.3 伺服试验台的研制与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第5章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的测试技术 5.1 机电耦合测试因素分析 5.1.1 客观耦合度计算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5.1.2 主观耦合度计算方法——主观评分方法 5.1.3 主、客观耦合度/权重的综合 5.2 典型案例机电耦合的测试技术 5.2.1 平板裂缝天线测试技术 5.2.2 三维天线座测试技术 5.2.3 电调双工滤波器测试技术 5.3 典型案例机电耦合综合测试系统 5.3.1 平板裂缝天线综合测试平台 5.3.2 三维天线座综合测试平台 5.3.3 电调双工滤波器综合测试平台 参考文献第6章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的评价方法 6.1 耦合理论和影响机理的正确性验证 6.1.1 模糊-灰色综合检验方法 6.1.2 吻合度 6.2 耦合理论与影响机理的有效性评价 6.3 某平板裂缝天线应用的评价 6.4 某机载雷达三维天线座应用的评价 6.5 某电调双工滤波器应用的评价 参考文献第7章 基于机电耦合理论模型的机电耦合优化设计 7.1 反射面天线机电耦合优化设计 7.1.1 机电耦合优化设计的数学描述 7.1.2 数值仿真与工程应用 7.2 高密度机箱机电热耦合优化设计 7.2.1 机电热耦合优化设计的数学描述 7.2.2 某实际机箱的优化设计 7.3 雷达天线伺服系统结构与控制集成优化设计 7.3.1 伺服系统结构分系统设计方法 7.3.2 伺服系统控制分系统设计方法 7.3.3 伺服系统结构与控制集成设计方法 7.3.4 数值仿真与试验验证 7.4 基于统一设计向量的多场耦合问题的优化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第8章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分析与设计的原型软件系统 8.1 总体思路与系统方案 8.2 专业软件的集成 8.3 机电热场耦合理论分析的原型软件系统 8.3.1 基本思路与框架 8.3.2 场耦合分析的交互界面 8.3.3 数据交换接口 8.3.4 原型软件系统 8.4 结构因素对电性能影响机理的原型软件系统 8.4.1 基本思路与框架 8.4.2 天馈系统影响机理的原型软件系统 8.4.3 伺服系统影响机理的原型软件系统 8.5 机电耦合测试与评价的原型软件系统 8.5.1 基本思路与框架 8.5.2 工作流程 8.5.3 数据库 8.5.4 测试数据接口 8.5.5 综合测评原型软件系统 参考文献第9章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9.1 探月工程40m口径S/X双频段反射面天线 9.2 某舰载近程反导武器系统火控雷达伺服系统 9.3 某敌我识别系统 9.4 某电调双工滤波器 参考文献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方法及应用》以高性能复杂电子装备研制的关键技术为主线,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机电耦合技术的建模理论、求解策略与方法。全书共9章,包括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现状、电子装备机、电、热(结构位移场、电磁场、温度场)场耦合理论建模、机电热场耦合问题的求解策略与方法、机械结构因素对天伺馈系统性能的影响机理、机电耦合的综合测试技术与评价方法、基于机电耦合理论模型的机电耦合优化设计以及机电耦合分析与设计的软件系统及其研制,并给出了一些应用机电耦合理论与方法的典型工程案例。《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方法及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机械工程专业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电子装备设计、生产、维修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序前言第1章 绪论 1.1 电子装备的定义与特点 1.2 电子装备的基本组成 1.2.1 电子装备的结构部分 1.2.2 电子装备的电气部分 1.3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1.3.1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国外现状 1.3.2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国内现状 1.3.3 电子装备的发展趋势 1.4 电子装备传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4.1 电子装备的传统设计方法及存在问题 1.4.2 电子装备的机电耦合问题及解决方法 1.5 电子装备设计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1.5.1 电子装备系统设计的整体论 1.5.2 电子装备的机电耦合理论 1.5.3 电子装备的测试与评价方法 1.5.4 电子装备的环境防护与组装 1.5.5 特种电子装备 1.5.6 电子装备的机电耦合设计 参考文献第2章 电子装备的机电热场耦合理论模型 2.1电磁场、结构位移场、温度场、流场的场描述方程 2.1.1 电磁场 2.1.2 结构位移场 2.1.3 温度场 2.1.4 流场 2.2 各物理场之间的相互关系 2.3 多物理场耦合问题数学模型建立的思考 2.4 反射面天线机电两场耦合模型 2.4.1 主反射面变形的影响 2.4.2 馈源位置误差的影响 2.4.3 馈源指向误差的影响 2.4.4 机电两场耦合模型 2.4.5 双反射面天线 2.4.6 试验验证 2.5 平板裂缝天线机电两场耦合模型 2.5.1 辐射缝位置偏移的影响 2.5.2 辐射缝指向偏转的影响 2.5.3 缝腔变形对辐射缝电压的影响 2.5.4 机电两场耦合模型 2.5.5 试验验证 2.6 有源相控阵天线机电热三场耦合模型 2.6.1 辐射单元位置偏移的影响 2.6.2 辐射单元指向偏转的影响 2.6.3 温度对T/R组件电流幅度的影响 2.6.4 温度对T/R组件电流相位的影响 2.6.5 机电热三场耦合模型 2.7 高密度组装系统机电热三场耦合模型 2.7.1 接触缝隙的影响 2.7.2 散热孔和结构变形的影响 2.7.3 机电热三场耦合模型 2.7.4 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第3章 机电热场耦合问题的求解策略与方法 3.1 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的求解策略 3.2 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的求解方法 3.3 多物理场网格匹配的一般方法 3.4 机电两场之间的网格转换与信息传递 3.5 机电热三场之间的网格转换与信息传递 3.5.1 变形信息的传递 3.5.2 变形网格的提取 参考文献第4章 机械结构因素对天伺馈系统性能的影响 4.1 结构因素对电性能影响的数据挖掘方法 4.1.1 数据建模方法 4.1.2 数据样本的获取 4.1.3 数据挖掘的多核回归方法 4.1.4 数据挖掘的应用 4.2 反射面天线结构因素对电性能的影响 4.2.1 数据收集与挖掘 4.2.2 影响机理分析模型的建立 4.2.3 试验验证 4.3 平板裂缝天线结构因素对电性能的影响 4.3.1 结构因素和电性能的层次化关系模型 4.3.2 辐射功能构成件中结构因素对单元幅相的影响 4.3.3 耦合功能构成件中结构因素对单元幅相的影响 4.3.4 激励功能构成件中结构因素对驻波的影响 4.3.5 样件制作与试验验证 4.4 微波馈线与滤波器结构因素对电性能的影响 4.4.1 结构因素对谐振腔滤波器影响的层次化关系模型 4.4.2 结构因素对谐振腔无载Q值的影响 4.4.3 结构因素对耦合系数的影响 4.4.4 调谐螺钉对谐振频率和耦合系数的影响 4.4.5 结构因素对微波滤波器功率容量的影响 4.4.6 样件制作与试验验证 4.5 雷达天线伺服系统结构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1 间隙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4.5.2 摩擦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4.5.3 伺服试验台的研制与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第5章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的测试技术 5.1 机电耦合测试因素分析 5.1.1 客观耦合度计算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5.1.2 主观耦合度计算方法——主观评分方法 5.1.3 主、客观耦合度/权重的综合 5.2 典型案例机电耦合的测试技术 5.2.1 平板裂缝天线测试技术 5.2.2 三维天线座测试技术 5.2.3 电调双工滤波器测试技术 5.3 典型案例机电耦合综合测试系统 5.3.1 平板裂缝天线综合测试平台 5.3.2 三维天线座综合测试平台 5.3.3 电调双工滤波器综合测试平台 参考文献第6章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的评价方法 6.1 耦合理论和影响机理的正确性验证 6.1.1 模糊-灰色综合检验方法 6.1.2 吻合度 6.2 耦合理论与影响机理的有效性评价 6.3 某平板裂缝天线应用的评价 6.4 某机载雷达三维天线座应用的评价 6.5 某电调双工滤波器应用的评价 参考文献第7章 基于机电耦合理论模型的机电耦合优化设计 7.1 反射面天线机电耦合优化设计 7.1.1 机电耦合优化设计的数学描述 7.1.2 数值仿真与工程应用 7.2 高密度机箱机电热耦合优化设计 7.2.1 机电热耦合优化设计的数学描述 7.2.2 某实际机箱的优化设计 7.3 雷达天线伺服系统结构与控制集成优化设计 7.3.1 伺服系统结构分系统设计方法 7.3.2 伺服系统控制分系统设计方法 7.3.3 伺服系统结构与控制集成设计方法 7.3.4 数值仿真与试验验证 7.4 基于统一设计向量的多场耦合问题的优化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第8章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分析与设计的原型软件系统 8.1 总体思路与系统方案 8.2 专业软件的集成 8.3 机电热场耦合理论分析的原型软件系统 8.3.1 基本思路与框架 8.3.2 场耦合分析的交互界面 8.3.3 数据交换接口 8.3.4 原型软件系统 8.4 结构因素对电性能影响机理的原型软件系统 8.4.1 基本思路与框架 8.4.2 天馈系统影响机理的原型软件系统 8.4.3 伺服系统影响机理的原型软件系统 8.5 机电耦合测试与评价的原型软件系统 8.5.1 基本思路与框架 8.5.2 工作流程 8.5.3 数据库 8.5.4 测试数据接口 8.5.5 综合测评原型软件系统 参考文献第9章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9.1 探月工程40m口径S/X双频段反射面天线 9.2 某舰载近程反导武器系统火控雷达伺服系统 9.3 某敌我识别系统 9.4 某电调双工滤波器 参考文献
相关资料
- 传输工程师手册 2020年版 魏雷 主编
-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蓝皮书 2015-2016版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卢山主编 2016年版
-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 中国原材料工业发展蓝皮书 2015-2016版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刘文强主编;肖劲松,王兴艳副主编 2016年版
-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蓝皮书 2015-2016版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刘文强主编;赵卫东副主编 2016年版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 2018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年版
- 专业建设与评估 电子信息类 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编 2007年版
- 无师自通系列书 万用表检测电子元器件 孙余凯,刘军中,吴鸣山等编著 2014年版
- 一目了然学电子元器件 张肜,郑全法编著 2019年版
- 《单片机原理·接口及应用》学习参考 徐光翔编 2003年版
-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实验实训规划教材 基于汇编与C语言的MCS-51单片机实践与学习指导 王菲责任编辑;(中国)程启明,徐进,黄云峰 2019年版
下载说明
本站资源使用网盘存储,可以一键转存和下载,下载速度一流;本站资源均为RAR/ZIP 格式压缩,为确保资源能够正常使用,需使用【WinRAR】等进行解压;
本站资源解压后格式为PDF的,为保证正常使用,推荐【Adobe Reader 8.0】以上版本进行阅读;
如果您发现文件无法下载,请稍后再次尝试;若依然如此,请到 报错页面 告诉我们。
本站提供的标准文件一般为PDF格式,如果您需要Word版本,可搜索【PDF转换成Word软件】进行转换;
本站资料均为网上收集,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资料仅供学习交流之用,请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正式场合使用,请购买正版;